草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草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0

2021-01-06 16:26:28 字数 2232 阅读 7084

1楼:匿名用户

以“草地农业”取代“粮猪农业”

任继周院士的上述分析表明,我国面临的食物压力不是人食,而是畜食,而传统的农业系统难以当此重任,新型的“草地农业”方式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方式是“以粮为纲”的“粮猪农业”,除单一的谷物生产外,大量饲养生猪,猪肉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人民亦形成了喜食猪肉的习惯,出现了“养猪为了积肥,养牛为了耕田,豆科牧草不喂牲口而翻入地下作为绿肥”的现象,畜牧业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业而存在的地位。然而,养猪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目前粮食产量的35%(1.6亿吨)用于饲料,造**畜共粮的局面。

任继周院士预言,2020年饲料用粮将占50%总用粮以上,真正压力来自饲料用粮,因此,需要实现“人畜共粮”向“人畜分粮”转变,大量发展草食动物以取代养猪,这已经属于草地农业的范畴。发展草地农业,使应对的策略从靠粮食转为靠牧草。牧草包含所有饲用植物,其中既有籽粒饲料,也有植物茎叶等营养体。

对于草食动物来说需要的绝大部分是植物茎叶而不是籽粒。

“草地农业”在过去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受我国的气候条件影响,食物资源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因此需要在旺季储存食物以备淡季的需求,植物的籽粒最易于贮存,乳肉等畜产品不耐久贮,难以满足稳定的食物需要。在世界食物系统的肉食结构中,我国的草食家畜和耗粮家畜比例低于亚洲水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3。

如今,食品市场空前完备,加工贮藏运输手段日臻完善、畜产品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流动转运,更重要的是,食物资源超出传统的谷物范畴、新的粮食结构取代传统谷物性食品的2/3,粮食压力大为减少。

任继周院士表示,应对我国未来的粮食问题,必须改变几千年来的以粮为纲的农业系统。以“草地农业”取代“粮猪农业”,是克服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

草地农业系统是由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结合西方“有畜农业”发展而来,以种草、养畜为主要特征。它把食物系统作为整体来开发,符合节约资源、高效产出,达到生态和生产兼顾,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特征。

草地农业潜力巨大

草地农业具有许多优势,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破坏生态等状况,发展潜力巨大。据任继周院士**,2020年的我国食物生产能力在保证现有16亿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实施草地农业系统可以增加农田当量11.83亿亩。

农田当量与现有农田之和为27.83亿亩。未来15年内单产逐步提高,由目前的每亩单产大约288.8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可生产8.

35亿吨食物当量,不但基本满足本世纪20年代的全国粮食与饲料的总需求,还有近1.5亿吨机动食物当量,相当全球谷物**量的60%(全球粮食**量约为2.5亿吨左右)参与国际粮食**,可用来调剂粮食品种,调控国家贮备。

这时我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生产稳定并有余粮和饲料出口的新时代。

另外,发展草地农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若我国草坪业达现代化国家的1/2,可提供400万就业岗位,产值800亿。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将大大得到改善,地力得到培育,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农业的抗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据测算,按照草地农业的思路,发展籽粒-营养体混合型农业取代单一籽粒型农业将获得25亿亩农田当量,可实现3.5万亿元收益,为目前农业产值的1.3倍,这是我国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发展草地农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任继周院士表示,西部地区的农业要翻身,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发展草地农业,这同样也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出路所在。

发展草地农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生态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针对我国农业环境恶化和草地退化等突出问题,草地农业建设应更加关注生态合理性、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任继周院士认为,发展草地农业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充分发挥生物共生、互惠、再生和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等特点,合理配置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

其次,应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系列产品开发。任继周院士建议,应通过环境建设与草地资源建设同步进行的途径,打破传统农牧分割经营格局,通过系统耦合,扩大农业能流与物流规模,建立具有多种产业整和效应的现代大农业系统,以动物生产、后生物生产作为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之间良性耦合的切入点,把延长生物链和延长产业链结合起来,建立起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未来新兴支柱产业。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集约经营。任继周院士建议,有关部门应通过产业政策扶持草地农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提高草原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尤其要重视研究适于大面积应用的草场改良技术,同时应大力培养草地科学人才,不断提高草地管理水平。

应发展家庭牧场和配套的草地管理系统,引进优良草种,改良草地质量,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便于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等各个环节发挥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