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七十岁母亲的对联要至母亲七十岁因患恶疾继将离去

2021-01-03 16:19:50 字数 5741 阅读 5386

1楼:眉梢

鹤驾归西,笑貌已随云影杳

杜鹃啼血,哀声犹带月光寒

对联基础知识,望大家认真学习

2楼:匿名用户

我先说说我对联

的看法:我觉得对联这个词叫得很好,就这一个词就表达清楚了对联的基本内涵 了:

首先,对可以理解为对应,成对,相对之意。

对应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同位的词要对应,要相关联,相协助,相补充,这样才符合阴阳相辅相成 的道理,正是我们祖先懂得阳阴相辅相成的道理,才使我们的文化延绵数千年青春常驻,

现在,一提到阴阳八卦,大家可能是想到是算命先生,八卦新闻了,反正是很垃圾的文化了,没 有人想到过,阴阳八卦才是我们文化精髓吧。

说到这里,感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很悲哀:自己的东西砸烂不要,却要一个劲的学习外国的东 西。

成对就是说对联必有两句,“天下无语不成对”嘛,这就是贯彻了天下无处不阴阳的道理啊;

相对,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声律方面上说的,就平仄相对,就是说上下句同一地方要平仄相对, 比如上句此处用了平,下句此处就要用仄了,下句的此处就必用仄了,就是同一句中也要求平仄 相对,怎么相对呢,就是要求相邻的音点的平仄要相对。

举一例子来说明吧: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看到,沉舟在第一句的开始,是平平,所以下句的开始就应选是仄仄的词来对,因为病 树是仄仄,所以用病树是可以的;

再看这句中有几个词呢,有四个词吧,它们是沉舟、侧畔、

的。二是从意境上来说的,下句之间要虚实相对,动静相对,关于这些在以后的课中要讲专门讲到, 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联呢,有联合,联系,关联之意,这几个意思都是说明对联的两句不是不相关的,而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的(在这里要把机关联、无情对排除在外,机关联只是用对联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文字游 戏,以刻意追求一语双关的效果;而无情对的要求是尽量字字式,而句意越远无好,这对发散思 维有好处,在以后要讲到无情对,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 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 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 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 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二、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

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

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 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

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 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家人卜卦得 归妹,君子抚琴歌关雎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 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 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三、对联的要求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

三、完全相同。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 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 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

例如: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也是平对平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 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四、对联的作法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

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 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 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

忠骨大家都明白是是岳习的尸骨

佞臣指奸臣秦桧、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

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

以五百贯**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 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 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这两种方法常在街头标语口号中见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 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中一、

三、四、

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 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

一、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

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

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 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五、传统楹联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

等,要做到因时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 响艺术效果;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 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 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 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

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一字必须是平声。

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 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说两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 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 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

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

一、三、

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 而每句的第

二、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

二、三、

皆因一、

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

非正宗联写法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公强调平仄、

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

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 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 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 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 中闪耀着奇光。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 至以同字相对。

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 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 力。

不过我个人不提倡非正宗楹联,望大家学习传统楹联!

母亲七十四岁丧事对联,母亲丧事对联大全

1楼 晓秋杠杠 1 慈恩似海,沧海恒流垂千古 母爱如天,在天有灵照万世。 2 含辛茹苦,儿行千里母担忧 寸草春晖,子愿养而娘已逝。 3 头戴麻冠点点难尽伤心意,手扶竹杖步步难忘养育恩。 4 母爱难忘三年五载愈思念,亲恩永铭百世千秋亦挂怀。 5 孝意长存,泪落五更伤往事 春晖难报,魂归三载忆慈颜。 2...

九十四岁母亲去世对联怎写,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去世挽联如何写

1楼 匿名用户 最终决定个体差异的是人的灵 性。很有灵性的孩子聪慧,什么知识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甚至有些道理能够自己悟出,自学成才。 这里所讲的灵性就是天分了。从古至今,我们把这种有天分的孩子称之为神童。在清朝的时候也有一位神童,8岁的时候出的一个对联竟然把纪晓岚都难住了,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对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