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的对联.rtf

2021-01-03 15:29:14 字数 5090 阅读 5124

1楼: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贴对联的习俗

2楼:萌帅的柴犬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1、上下联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2、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3、上下联

贴对联的位置,面对大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这是最传统的贴法。

3楼:睢宁一指禅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贴的对联,称之为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

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

“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

“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4楼:热心网友

“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

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

5楼:混沌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对联,辞旧迎新,史记上有记载,大约在一千多年钱的后蜀时期,开始有贴春联的习俗。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叫鬼域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金鸡在每个清晨会长鸣,这时候夜晚在外游荡的鬼必定要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位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这两位神的人物是每天去住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鬼魂绑起来送去喂老虎。于是民间就会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己家的门口来辟邪。

后来,刻桃木比较复杂,所以人们就干脆直接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冲击,许多文人骚客开始将在桃木板上刻名字逐渐变为写对联,这种方式不仅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或许还能彰显自己的文采。

当然,还是有些地方的人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从而得到一家人的福寿康宁。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据说,有一次,唐太宗生病了,时常会听见屋外有鬼魅呼号的声音,于是彻夜不得安宁,神经恍惚。

于是他命于这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手持**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住房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而“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年初,真正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他个人的喜爱,贴对联成了为了老百姓过春节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在春节贴门神,贴对联的习俗就这样一直流传至今。

6楼:匿名用户

发展起源编辑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春联习俗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7楼:希希

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最早出现的对联该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是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定的最早的春联。

春节时门户悬挂“挑符”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便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新桃”便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为“楹联”。据有关资料,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

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

到了清代的乾康盛世,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是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字存在,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

敬老院对联,敬老院对联大全

1楼 睢宁一指禅 有说有笑迎新岁 无虑无忧度晚年。 人在晚年逢盛世 躬于福地享高龄。 不是国家关照好 何来晚景幸福多。 敬老院对联大全 2楼 晓林清风 上联 解放前孤寡天天愁温饱 下联 改革后鳏孀日日乐小康 上联 岁月无情催白首 下联 东风有意焕青春 上联 人在晚年逢盛世 下联 躬于福地享高龄 上联...

用在敬老院的对联,敬老院对联大全

1楼 匿名用户 广厦万间 只为天下老人寻乐土 一堂千叟 缘惜世间子女尽孝心 2楼 匿名用户 前半生风云从此付与从容谈笑,这一世祥和皆因懂得自在舒心。 3楼 艾伦耶格尓 无忧无虑度晚年有一有时刑天年请问横批是什么? 敬老院对联大全 4楼 晓林清风 上联 解放前孤寡天天愁温饱 下联 改革后鳏孀日日乐小康...

求敬老院对联对联一付,求 敬老院对联 精品对联一付

1楼 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 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岁月无情催白首丰衣足食寿弥高 人在晚年逢盛世无虑无忧度晚年 躬于福地享高龄 有衣有食享天年 2楼 匿名用户 无忧无虑迎春到, 有衣有时度晚年。横批,共产党好 敬老院对联大全 3楼 晓林清风 上联 解放前孤寡天天愁温饱 下联 改革后鳏孀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