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诗集。一直也想假扮高雅,读一读此类经典诗篇,充充门面。泰翁的《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相信很多人早已如雷贯耳,于此我如今也未去体会诗中内容。
虽然手中的泰翁诗选三分之二的内容尚未入目,但我还是想写这样一篇日记,来记录我的读中感(尚未读完,所以只能是进行时)。目前我所了解的只是泰翁的《故事诗集》篇。一直以来读一些杂记短文当中,总有一些文字是述及圣人与常人的对白,每每圣人总有一些警世恒言让人醍醐灌顶。
而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圣人是不会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尘世当中,但读过泰诗之后,我相信泰翁就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圣人。而圣人也多次出现在他的诗篇之中,佛在此也是血肉之躯,尘世之中的人可以随时向他摸足致敬。因为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其实对佛之类的事物并不甚了解。
可是我却如此的从书中感受到那种人性的美好和无私。诸如比丘的女儿比丘尼可以舍弃一切去乞食,只为沿门募化得来的粮食将养活大灾荒时城里的灾民;诸如《卖头》中的乔萨罗王在失去了他的国土之后,自愿去迦尸王那受死只为生擒他的赏金可以帮助一个落迫的商旅,读到此处已然让人感动,而之后的迦尸王也因乔萨罗王此举而自愿让出自己的王位,更是让人感叹此二人的胸襟。凡此种种在泰翁的故事诗集中总能处处感受。
相对于当下社会每天层出不穷的丑恶事件,泰翁的诗真的是对人身心的一种净化,哪怕只是些许的净化,那也是珍贵的。
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每天在交通上总要花上不少时间,所以我推荐大家在公车、地铁上利用这样一段时间来认识认识泰戈尔的诗篇的魅力。
读《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我觉得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广为流传的诗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萦绕在心头。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了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又是那般细腻,一章章诗集,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这是多么地贴近你我的生活。天下哪一位父母亲不这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当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
也许,这首《审判官》以后将成为我教育教学中的教育法则,使得我们必须去爱孩子,这样才有资格“审判”他们。看看上文的诗作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与这些富有韵律的抒情小诗,与作者心与心,零距离地来沟通和交流,才会得到人间真情。《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出版于1886年。
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
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
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认真品尝包括《孩子的世界》《开始》等篇诗章在内的《新月集》诗作之后,我觉得这些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和他非凡的想象力。
而仔细地欣赏《新月集》,特别是读《家庭》《孩童之道》《不被注意的花饰》《孩子的世界》等诗篇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共同感觉,觉得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花海中。是云和花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
他们是人,也是“神”。诗中刻画的孩子们的形象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喜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泰戈尔之所以这样描写,是与他所信奉的宗教有关。
因此,诗中描写的孩子比“人”更可爱。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哲理,又表现了孩子的童真,以及伟大的母爱。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
这一思想,在《开始》《不被注意的花饰》等诗里,尤为明显。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
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这个 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这样描写也使孩子们身上更富有感**彩,更血肉丰满。
读着泰戈尔的诗,宛若在听一首首宛转动听的小夜曲,涵养了人生的哲理,描绘了恬静的生活,比喻精湛,排比精炼,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读着泰戈尔的诗,宛若一声声敲响的铃铛,使自己无数次地回首所走之路……
<泰戈尔诗选> 读书笔记
2楼:匿名用户
读书笔记一定要选你最熟悉的一本书,这样你才不用一面写笔记一面又去书上找你想说的话,一开始你要确定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另外你要知道你一提起这本书第一想起来的是什么,那就好些了
求!读《复活》《哈姆雷特》《泰戈尔诗选》《论语》中任一本,写一篇1000字读书笔记。谢谢!急急急!
3楼:
《哈姆雷特》读后感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他通过“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深层灵魂以及对人类前景的再思考。那本书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沉默,沉默中追寻着自己心灵的方向。
那就请允许我姑且规规整整的做着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员吧。
根据剧情的发展情况和哈姆雷特的心灵变化,我认为整部剧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威登堡大学时代:踌躇满志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属于社会统治阶层的青年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他热情、乐于思考,热爱父母、忠于友情、爱情,有美好的幻想,坚信能实现理想。他感觉世界是和谐的、富丽的。
“大地”是“一副大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极好的帐幕”,“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莪菲丽娅描述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克劳迪斯也说,“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
第二阶段,揭开父死母嫁及叔父弑君篡位之因:失魂落魄的王子
哈姆雷特心中的理想--父王忽然死去,然而不出一个月自己敬爱的母后又嫁给丈夫的弟弟——克劳迪斯。重大的变故,使得哈姆雷特对爱情、友谊、理想都开始破灭,他开始怀疑“女人”,怀疑“人”,怀疑社会、人生。这些造成了他的“失魂落魄”。
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好的框架”变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这一层镶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人,也只是一点泥土罢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问题。 ”“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忍受压迫者虐待、傲慢者**,忍受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天才,让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出去……”
第三阶段,“戏中戏” 的前后:走向迷茫的王子
哈姆雷特找了一出和鬼魂所说的情景相似的戏剧《贡扎克之死》,添加了一些台词让戏班子演出,以试探克劳迪斯,罪行被证实。“要知道本来啊简直是天神统治的这一片江山,如今王位上坐的是什么人?一个大大的——孔雀。
”这句话是理解哈姆雷特全部行动的关键。克劳迪斯的罪行只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的一种。哈姆雷特由报父仇而推想到重整乾坤,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使命。
这反映了其认识能力、广阔胸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全是一种向“不可能”挑战的梦幻、一种任何个人也无法实现的空想。他陷入了社会生存的根本矛盾,不要说行动上无途径,就连思想出路也是渺茫的。
第四阶段,宫廷比剑前后:“半壁残垣”的王子
奸王密信要借英国之手杀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掉包计划和返回丹麦的旅程如此顺利,以及掘墓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令王子加深了对上帝和天意的迷信。严酷的现实使得他必须将思路集中在克劳迪斯身上。比剑中,奸王在旧的罪行上又加上新的罪行,激发王子采取果断的行动,自己也同归于尽。
他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没有也不可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使命。
我在读此书时,我感到很压抑,我搞不明白哈姆雷特为什么那么叫人不可捉摸。一开始的 “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豪言壮语紧接着换成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刚刚发生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
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
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
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蕴。
静下心来反观一下,其实哈姆雷特这种人他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哈姆雷特的变化过程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吗?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在幼年、童年、没有踏入真实的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快乐的踌躇满志的王子,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好奇,那时我们有太多的梦与想,让我们为自己的梦与想都来不及应付又怎么可能会有时间来伤感那么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呢?
当我们慢慢地成长起来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开始变得落魄,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在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与心萌动的时代,也仍然保留着童年时代的那颗童心,对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当事情的结局不如自己的梦想之中或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是自暴自弃,那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丑恶与讨厌,让我们觉得个社会、世界是特别的残酷,认为自己太无辜有想逃避现实的念头。
当我们经历了一些残酷的事情之后或之时,会对做任何时候都左思右面想,迟迟不肯行动,顾虑太多,到头来只是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有时我们错过了机会反而还会给我们自己找借口以此来摆脱我们的内心的失望与空虚,更会以此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无奈与清白。在我们考虑不周全或鲁莽的无奈的行动失败之后仍然还会给我们自己找种种的借口以此来完善自己的面目,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反而到头来只会弄巧成拙。
经历是一种财富,那就让我们学会时刻呵护自己的心灵吧,慢慢的成长,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前人的教导下,慢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期许着与自己的梦想更贴近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