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未来大空惘
无线信号在空间传播时,多径反射、折射的一个后果是时延扩展(
delay spread)
。如果时延扩展小于符号持续时间,一个符号的多径分量就会对之前或者之后的符号产生干扰,这叫做符号间干扰(isi,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dma系统,从is-95、is-2000到evdo
,符号速率都是
1.2288 msps
,也就是说每个符号的持续时间是
0.81微秒。
cdma系统解决符号间干扰的主要方法是接收分集(或者叫rake接收机)。
rake接收机能够识别多径分量,并且将多径分量的功率累积起来,组合成最终的接收信号。但是,
cdma rake接收机不能识别和累加时延扩展小于
0.82us且功率很小的多径分量。而这正是密集市区无线环境(比如上海)的场景,那里多径分量的时延扩展往往小于
0.81us
,而且由于基站密度很高,往往需要调低基站发射功率。
3.84 msps
,这样理论上wcdma rake接收机可以处理时延扩展大于
0.26us的多径分量。
ofdm则用另一种策略对付isi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如何应对isi(符号间干扰)
2楼:王者
无线信号在空间传播时,多径反射、折射的一个后果是时延扩展(
delay spread)。如果时回延扩展小于符号答持续时间,一个符号的多径分量就会对之前或者之后的符号产生干扰,这叫做符号间干扰(isi,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dma系统,从is-95、is-2000到evdo
,符号速率都是
1.2288 msps
,也就是说每个符号的持续时间是
0.81微秒。
cdma系统解决符号间干扰的主要方法是接收分集(或者叫rake接收机)。
rake接收机能够识别多径分量,并且将多径分量的功率累积起来,组合成最终的接收信号。但是,
cdma rake接收机不能识别和累加时延扩展小于
0.82us且功率很小的多径分量。而这正是密集市区无线环境(比如上海)的场景,那里多径分量的时延扩展往往小于
0.81us
,而且由于基站密度很高,往往需要调低基站发射功率。
3.84 msps
,这样理论上wcdma rake接收机可以处理时延扩展大于
0.26us的多径分量。
ofdm则用另一种策略对付isi
什么是符号间干扰(isi)?
3楼:匿名用户
符号间干扰 - isi - 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所谓符号间干扰就是由无线电波传输多径与衰落以及抽样失真引起的,在td中通过基于midamble码的信道 估计和根升余弦滤波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码间干扰指的就是多址干扰,主要是由于各用户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造成的,而且会承接用户数量和发射功率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符号间干扰指的是下面的含义:
(1)在一个数字传输系统中所接收的信号的失真,该失真是表现在单个信号的暂时分散和随后的重叠,直到接收器无法准确地区分状态之间改变(例如,单个信号元素)的程度
(2)在一个或多个电键间隔中的额外信号能量,该能量干扰了在另外一个电键间隔的信号的接收
(3)由于来自一个或多个电键间隔中的额外信号能量所造成的干扰,它妨碍了在另外一个电键间隔内的信号接收。
产生原因
由于实际信道的频带总是有限,并且偏离理想特性,所以使通过的信号在频域上产生线性失真,在时域上波形发生时散效应。这种时散效应对数字通信所造成的危害称之为符号间干扰(isi)。
另外,在无线信道中,由于存在多径传播问题,对数据传输也会产生isi。当数据速率提高时,数据间的间隔就会减小,到一定程度符号重叠无法区分,产生isi。
ofdm中的符号间干扰(isi)是如何引入的 10
4楼:匿名用户
由于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不是理想的,发射机输出的信号会经过多次反射到达接收机,经过不同反射到达接收机的信号有不同的传输时延,这个就是多径。这些信号到达接收机后会发生混叠,从而会出现某一径的前一个符号与另一径的后一个符号在同一时间到达接收机的现象,这样就出现了isi。
5楼:匿名用户
无线是多路传输,光是色散,ofdm设计条件就是per—postfix长度要大于前面两种情况最大的延迟从而克服isi
为什么4g应用ofdm而放弃了cdma
6楼:
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cdma的专利过分集中在高通手中,其他企业不能容忍到4g时代,依然被高通把持话语权。而在4g中,使用ofdm,绕开了高通,再通过专利池,很好的平衡了各方势力。
7楼:东北没有仙人掌
ofdm技术
的出现,其实应该是早于cdma技术的,只是当时受到了硬件的局限,让ofdm技术显得有点不合实际,所以才会基于当时的硬件发展状况,发展出cdma技术。wcdma技术本身就是在g**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g**和cdma模式可以互相兼容的原因之一吧。
8楼:stray_子剑
摘自百度百科 :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性能方面主要有以下要求:户速率在准静止(低速移动和固定)情况下达20mbit/s,在高速移动情况下达2mbit/s;量要达到第三代系统的5至10倍,传输质量相当于甚至优于第三代系统;条件相同时小区覆盖范围等于或大于第三代系统;具有不同速率间的自动切换能力,以保证通信质量;网络的每比特成本要比第三代低。 在功能方面主要有以下要求:
持下一代因特网和所有的信息设备、家用电器等;现与固定网或专用网的无缝化连接;能通过中间件支持和开通多种多样的ip业务;能提供用户定义的个性化服务;按服务级别收费。
由于信道传输特性不理想,各类无线和移动通信中普遍存在着符号间干扰(isi)。通常采用自适应均衡器来加以克服,但是,在高速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克服isi,往往要求均衡器的抽头数很大,尤其是城市环境可能使得均衡器的抽头数达上百。这样,必然大大增加了均衡器的复杂程度,使设备造价和成本大大提高。
为了能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ofdm技术因其频谱利用率高和抗多径衰落性能好而被普遍看好,以取代复杂而昂贵的自适应均衡器。近年来,由于dsp技术的飞速发展,ofdm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对抗isi的高速传输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符号间干扰对通信有什么影响?
9楼:匿名用户
符号间干扰isi,说白了就是误码率和误帧率,符号间干扰可能是因为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导致传输过程中出现码间干扰,还有可能是因为延时,导致在抽样时刻,不是所需信号,造成码间干扰。会影响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整体的性能,现在的数字系统一般要求误码率小于0.0001.
10楼:匿名用户
会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
什么是ofdm技术??
11楼:我是一个麻瓜啊
ofdm技术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多载波传输技术。
无线信道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多是非平坦的,而ofdm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
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无线信道的时间弥散所带来的符号间干扰(isi).这样就减少了接收机内均衡的复杂度,有时甚至可以不采用均衡器,仅通过插入循环前缀的方式消除isi的不利影响。
12楼:匿名用户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上ofdm是mcm 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
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 ici 。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
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几种发射分集ofdm系统信道估计方法性能评估
13楼:神之皮鞭
分享到:收藏推bai荐 1引言未来无
du线通信
要求zhi能够提供各种多**业务,对通信dao速率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属高速无线通信情况下,无线信道的多径特性会在系统中引入严重的符号间干扰(isi),信道衰落特性会影响系统容量。因此,要求有一套方案能够有效对抗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众所周知,接收分集可以有效对抗信道衰落。但是在一些场合,比如蜂窝移动通信的下行链路中,移动终端受体积限制并不适合采用天线分集技术,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基站采用发射分集。有文献证明[1],发射分集可以取得和接收分集等效的分集增益,信道容量随天线数成比例增加。
ofdm能够将整个信道分成若干并行的子信道,增加了符号长度,因此能够有效消除多径效应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因此,研究ofdm与发射分集的结合对于宽带无线通信意义重大。但是,在基于发射分集的ofdm系统中,接收端无论是进行空时解码还是相干检测都需要运用准确的信道参数[2]。
目前,已有文献[3~5]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isi 是什么? 20
14楼:追寻复制者
全名是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码间干扰。
1、码间干扰是由于有限信道带宽决定的,当信号在有限带宽信道中传输时,在时域会有拖尾,如果拖尾在其它符号抽样处不为0,则造成码间干扰(isi)。
2、多径引起时延扩展,引起symbol或者chip展宽,前一个symbol或者chip就会扩展并且影响下一个symbol或者chip,速率越高isi越严重。
15楼:
isi我们业内就是指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可以查询学术**的,个人感觉恐怕是学术期刊收录最为全面的系统了。
16楼:闪亮肥崽
码间干扰,在**信道上数据传输的速率通常会被信道失真所限制,这会引起码间干扰,即isi
17楼:匿名用户
在中国,isi 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简称 sci )、“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
简称 istp )和“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科技综述索引,简称 isr )被列入四大文献索引,早已为众多研究人员广泛了解和使用。作为全球科技信息领域的领导者,isi 坚持不懈地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研究人员越来越迫切的信息需求,帮助他们不断创新,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isi根据www所建立的超连接特性,建立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它是一个采用“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设计思路构建而成的数字化研究环境。该平台以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其核心,利用信息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种相关资源提供给研究人员。
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管理、分析与评价等多项功能。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还可以跨库检索isi proceedings、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biosis previews、cab abstracts、inspec以及外部信息资源。isi web of knowledge还建立了与其他出版公司的数据库、原始文献、图书馆opac以及日益增多的网页等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连接。
实现了信息内容、分析工具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的无缝连接。
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于1997年底推出了web of science它是以isi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构成其核心,并具备连接其他各种学术信息资源的学术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