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两首写出了岳阳楼什么特点

2021-01-02 10:52:03 字数 5528 阅读 8536

1楼:晓陌の逆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觉得作业可以不用答那么多啊才疏学浅,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登岳阳楼>比较,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2楼:依璎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内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容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登岳阳楼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觉得作业可以不用答那么多啊

才疏学浅,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3楼:瞇shí囬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版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权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迥异。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作品体现了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

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作品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4楼:箫洒舞剑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一写喜悦,一写忧愁;一想象奇特,一注重现实,对比十分鲜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

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生成,巧夺天功.

同登岳阳楼,杜甫却没有此种豪情,只有满目凄凉,他的《登岳阳楼》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便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居身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开头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什么样的意境了.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

诗人说了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①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等许许多多的感触.俞陛云《诗境浅说》:

“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用对句起,雄厚有力.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

诗里的“今”、“昔”二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再现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

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

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的宏奇伟丽气象,就能够很好地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才能,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两首写出了岳阳楼什么特点

5楼:匲熱螚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觉得作业可以不用答那么多啊才疏学浅,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对比赏析

6楼:星星兼午饭

登岳阳楼: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两首写出了岳阳楼什么特点

1楼 匲熱螚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整首诗运用陪衬 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 开阔 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翻译,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翻译!

1楼 瓜在丹佛 作品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各有什么心情

1楼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 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 一写喜悦 一写忧愁 一想象奇特 一注重现实 对比十分鲜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时所作 夏十二 李白朋友 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 西面洞庭 左顾君 山 与黄鹤楼 滕王阁同为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