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晚清国粹派邓实
邓实(1877~?) 字秋枚,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
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
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19岁南归,游广东经学名家简朝亮草堂。庚子后,痛感亡国无日,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为变政之根本。
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宣传排满革命,虽抗师命而不止。邓实发表的学术文章并不多,擅长政论,《国涟保存论》、《国学真论》、《古学复兴论》诸文,使之成就为国粹理论的主要构造者之一。邓实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而闻名于时,柳亚子称誉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是... 30
2楼:冰魄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但愿不是“绝后”)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配合着“打倒孔家店之类”的口号),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
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不能否认,在今天的教育体系里,对国学的普及教育还基本上是空缺的,大学文科博士竟然不通《论语》的现象并非杜撰的笑话,这些当然是国学衰微的重要原因。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尘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一句“子不语”挡住了多少灿烂的阳光!
而佛道两家则正好是对儒家理论空缺部分的有力补充,从作学问的立场上看就比儒家高明和精辟了许多。但是这二家人物因为智慧过高而都有厌离尘世的强烈倾向性,故对于红尘中之事往往不太关注。所以古往今来那些既要立身于红尘,又不愿老死于红尘而“终与草木同朽”的智者,往往都采用“阳儒暗佛”、“阳儒暗道”,或者说“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大隐于市。
佛道两家学者,往往都会赞叹儒家的精神、借用儒家的学说的精辟之处,好比鸟雀表扬飞得高的昆虫一般。而儒家学者,则往往会因其智慧之限而自认高明,排斥佛道二家为邪神野鬼,如井蛙之笑大鸟,最典型的就是韩愈和欧阳修。
佛道二家,则是殊途而同归,只是佛家理论体系、实践方法都更多更完备,好比条条大路通山顶,而道家则有些类似于攀岩上山,与佛家的密宗颇相似,有些不便,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
在明清以来,这三家其实更倾向于相互融合,正如某位高人说的“道释儒是谁分开”。而道佛两家的融合,大抵是道家吸收佛家的东西居多,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被封为“慈航道人”、燃灯佛被封为“燃灯道人”,普贤菩萨被封为“普贤真人”等等。
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哲学,有的是思想。从古到今,皆为此般!
今人之为“哲学”与思想古人称为“宋学”,世人说的“训诂考据”古人称为“汉学”。不是只有宋学是学,汉学也是学问。明代宋学发达,满街都是圣人,宋代宋学兴盛,而号称弱宋。
所以有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说横行于世。有思想是好的,思想更要文献的支撑,才不是梦呓。
国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应当身体力行,所以才不应当仅仅是哲学,思想。而应当是兵刑钱谷,研究这些是离不开看书的,没有训诂考据行么?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这是谁说的?请问。
3楼:匿名用户
你好!!!邓实;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3古文翻译
4楼:盛璞玉贺愫
表示多数或多次
古文里三六九
都是概数
很少有指的三的意思
比如说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都是表示概数
曹刿论战里的这句三败北也是表示很多次的意思
5楼:司徒鸢
原创翻译,请勿盗用。
国学是什么,就是一个国家自身拥有的学问。有土地,人在上面生活,于是成为一个国家。有这个国家就有它自身的学问,学问,就是一个国家的人,为了建设国家而学习,而自己能够凭借它治理国家的知识。
国学,就是与国俱来,其根本是地理状况,根基是人民的群体人格,不能片刻缺少的东西。君子读书人,生在这个国家,就要通晓这个国家的学问,知道爱这个国家,则没有不知道爱这个国家的国学的。
6楼:吕傅香华姬
参考译文:范宣八岁那
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
“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
”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7楼:彩霞满天光
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
“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国学:
“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这一释义明确了以下几点:
1、“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之简称。
不仅包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各个民族所共有的传统学术文化,还应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各个民族所特有学术文化。这样,就与清末民初所谈论的“国学”区别开来:当时所说的“国学”不仅不包括其它民族的特有学术文化,而且提倡“国学”最积极的“国粹派”,还有强烈的排满情绪。
同时,这一释义也与海外所称谓的“汉学”区别开来:海外人士所说的“汉学”有时泛指中国学术文化,正如他们把“汉文”泛指“中文”,把“汉医”、“汉药”泛指“中医”、“中药”一样。
2、“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
3、“国学”所着重揭示的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4、“国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释义所揭示“国学”之内涵,剔除了原来仅从外延上加以释义之局限性。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一释义有违“国学”提出之初衷。
“国学”当初提出时确实没有面临像今天这样的形势,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当时所面临的“灭种灭族”的危机,与今日所面临的“和平崛起”的形势,恰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以这样的释义来突破其初衷,则正是适应了时代进步和形势变化之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学”突破原来把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用一个“篮子”一股脑兜起来的简单作法,而引导人们不仅要用一个篮子把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兜起来,而且着重研究篮子里所兜的东西的源、流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使人们在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使之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这样做不仅不是、也决不会贬低“国学”,而且恰恰相反,把“国学”置于本该置于的恰当位置上,使它在地球人类的学林中占有本应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8楼:何处流光照月明
邓实(1877~1951)
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
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19岁南归,游广东经学名家简朝亮草堂。庚子后,痛感亡国无日,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为变政之根本。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宣传排满革命,虽抗师命而不止。
邓实发表的学术文章并不多,擅长政论,《国涟保存论》、《国学真论》、《古学复兴论》诸文,使之成就为国粹理论的主要构造者之一。邓实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而闻名于时,柳亚子称誉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邓实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国家之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9楼:匿名用户
章太炎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等,后自认“**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怎么翻译!
10楼:匿名用户
国学是什么?一个国家自己的学问(学说)。有土地而后人生养在土地上,因此而形成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这个国家的学说,学的意思,是学习一个国家的学问让它为自己国家所用,然后用学来的学问治理自己的国家。国学,是和国家一起存在,本是地理,根是百姓的意志,是不可能马上就从国家和百姓身上剥离的。君子生在一个国家,就通晓这国的学问,知道爱护这个国家,没有不知道爱护这国之学的。
三段:十五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然而二十世纪是亚洲古学复兴的时候。先秦诸子,就好像古希腊的七贤。
土耳其毁灭古罗马(西罗马帝国)的书籍,就像嬴政焚书坑儒一样。旧的宗教束缚国民,贵族依靠封建制度盘剥百姓,就好像汉武帝摆出百家一样。哎!
西学进入中华,大家都为之瞠目结舌(吃惊的意思),但考究它的实际,其实和先秦诸子差不多。于是先秦诸派就随之再次兴盛,吹嘘秦人灰烬的已经失望了。扬祖国的荣光(这两句不准确,请楼主再研究)亚洲古学复兴,并非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