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琴煮鹤,莫此为甚是什么意思,“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的相反句是什么

2020-12-31 17:51:08 字数 2539 阅读 2357

1楼:洞庭渔夫

焚琴煮鹤

发音 fén qín zhǔ hè

释义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词目 莫此为甚

发音 mò cǐ wéi shèn

释义 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出处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四:“名**古,莫此为甚。”

词目 后生可畏

发音 hòu shēng kě wèi

释义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楼:麴日俞初翠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的相反句是什么

3楼:无限出品

有人会说:复”让蒙娜丽莎微制笑的神秘美流传bai百世不是更du好吗?为什么

非得要去揭秘呢zhi?科学家真dao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

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焚琴煮鹤是什么意思?

4楼:冬热夏寒

焚琴煮鹤 [fén qín zhǔ hè]基本释义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 处 宋·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5楼:匿名用户

焚琴煮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焚琴煮鹤也被我们常用来比喻煞风景的事。

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6楼:竹泫儿

有两个答案

一:名**古,莫此为甚

二:怜香惜玉 如此而已

焚琴煮鹤是出自哪两位古人的故事?

7楼:温柔攻

【解释抄】:把琴当柴烧

袭,把鹤煮了

bai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du

【出处】:宋zhi·胡仔《苕

dao溪渔隐丛前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并非真有其事,谈不上出自那位古人。

“焚琴煮鹤”是成语吗

8楼:匿名用户

这个成语是,

焚琴煮鹤,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 阅读答案

9楼:英霸

参***

bai15.(4分,各du2分)(1)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

zhi(意到即

dao可)

(2)蒙娜丽莎含蓄内的笑容,给人容以丰富的联想。

16.(6分,“信纸断”2分,其余每空1分)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能 论断

小凹区 对阴影不敏感,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 蒙娜丽莎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外围区 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17.(4分,各2分)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糟蹋艺术 做煞风景的事

18.(3分,答出一点得1分)(1)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丰厚的知识储备

(3)锲而不舍的精神(4)勇于实践的精神(5)严谨的科学态度

19.(3分,符合一点得1分)得分要点:(1)能从科学或艺术相结合等角度驳斥对方,确立自己的观点。(2)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3)表述完整。

[附原文]“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 ,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开之灵当拊掌赞之日:

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谁知道焚琴煮鹤的故事啊

10楼:李家思

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宋内·胡仔《苕溪渔隐丛篆容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故事:无

11楼:匿名用户

焚琴煮鹤

发音 fén qín zhǔ hè

释义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词目 莫此为回甚

发音 mò答 cǐ wéi shèn

释义 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出处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四:“名**古,莫此为甚。”

词目 后生可畏

发音 hòu shēng kě wèi

释义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焚琴煮鹤是什么意思,“焚琴煮鹤”是成语吗?什么意思?还是有什么典故?

1楼 羡慕宝贝 1 焚琴煮鹤的意思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 焚琴煮鹤的拼音 f n q n zh h 。 3 焚琴煮鹤的出处 宋 洪适《满江红》词 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4 成语焚琴煮鹤的示例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 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 明施耐庵《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