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怎么读,“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是什么意思

2020-12-31 17:50:02 字数 6040 阅读 9942

1楼:匿名用户

鹤鸣九皋拼音:

[hè míng jiǔ gāo]

鹤鸣九皋

[释义]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是什么意思

2楼:金牛咲

意思是: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清亮。

出自《小雅·鹤鸣》,原文节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清亮。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

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作品出处: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楼:匿名用户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出自《诗·小雅·鹤鸣》。

意思就是 鹤鸣于沼泽的深处,很远都能听见它的声音。比喻贤士身虽隐而名犹著。又或者期盼一国之君能大开言路的心声。

4楼:匿名用户

这句出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晋朝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云:“鹤鸣九皋,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

释意: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出处:~,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这句意思是,鹤鸣于沼泽的深处,很远都能听见它的声音。比喻贤士身虽隐而名犹著。供参考。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是什么意思?

5楼:匿名用户

翻译: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一、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三、出处

《诗经》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代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分歧。《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

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二、作品赏析

此诗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三、作者简介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6楼:匿名用户

鹤鸣于沼泽的深处,很

远都能听见它的声音。比喻贤士身虽隐而名犹著。《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晋朝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云:“鹤鸣九皋,犹载厥声。

况乃海隅,播名上京。”

释意: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出处:~,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中的皋怎么读?

7楼:对岸de彩虹

拼音:gāo

沼泽〖marsh〗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小雅·鹤鸣》

8楼:恋之蔓千寻雯恋

拼音(gāo)鹤

bai鸣于九du皋,声闻于野中

zhi。 --《诗.小雅.鹤鸣dao》

【名】(形声。内

白形本声。湖边容

的地得日光最早。本义:泽边地。

“臯”为“皋”的俗字)同本义。泛指岸边,水旁陆地〖marshland〗皋,此字当训泽边地也。从白。

白者,日未出时,初生微光也。圹野得日光最早,故从白,从本声。俗字作臯。

东皋公的"皋"怎么读?

9楼:课文你来说

皋,这里读音抄是:gāo。东皋公是明末**家冯梦龙的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中人物。姓名、生卒年均不详。书中东皋公介绍自己是扁鹊的**,公元前522年帮助伍子胥过昭关。

1、释义

读 [ gāo ]

(1)水边的高地,岸:江~、汉~。

(2)沼泽,湖泊:鹤鸣于九~。

读 [ háo ]

号呼;呼告:来瞽令~舞。

2、组词

玉皋[yù gāo]

释义:桔槔的美称。

例句:桂薪不斧而丹甑自熟,玉皋讵牵而银瓮斯满。

圭皋[guī gāo]

释义:指比喻准则或法度。

例句: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鸣皋[míng gāo]

释义: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例句:秋在水清山暮蝉, 洛阳树色鸣皋烟。

皋阴[gāo yīn]

释义:五月的寒气。

例句:度九夏之逝光,忽五日之令序。晞光拂其蕙畹,皋阴沐於蒲塘。

鹤鸣九皋[hè míng jiǔ gāo]释义: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例句:鹤鸣九皋,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

如皋射雉[rú gāo shè zhì]

释义:含义以才华博得女子的欢心。

例句:他虽然貌不惊人,但是凭借才华,如皋射雉,终于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记载鹤的鸣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之句出自**?

10楼:匿名用户

诗经.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 皋:一作“臯”, 《毛传》:

“皐,泽也。”九皋,曲折的水泽。《郑笺》:

“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

”渊:深水。渚:

水中小洲。此处与“渊”对举,指小洲旁的浅水。《毛传》:

“良鱼在渊,小鱼在渚。”《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

”《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之:

往。萚:落叶。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

”错:通“厝”。《说文》:

“厝,厉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榖:木名。《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毛传》:“榖,恶木也。”攻:琢磨,治玉。

韵: 野(音宇)、渚、萚(音徒入声)、石(音蜍入声)、错(音粗入声)——鱼部;园、檀——元部。

天(铁因反)、渊(一均反)——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

有时游出近小岛。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树下萚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九霄。

鱼儿潜伏深水里,

潜入深渊也逍遥。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将美玉雕。

毛序:《鹤鸣》,诲宣王也。

按: 此诗为全篇用比,王先谦以为与《匏有苦叶》同体,良是。序云“诲宣王”,不知何据。《笺》、《疏》以为求贤,当是。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二句,《毛传》“良鱼”、“小鱼”之说,实有理。《笺》、《疏》之说,似是而非。

以下为徐培均老师所作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

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

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

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

”“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

”“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

”“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

”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

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

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徐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