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说曹雪芹一不留神就写成一部红楼梦

2020-12-30 13:48:08 字数 5490 阅读 2593

1楼:新月夜未央

字字句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2楼:离燕丹

哪是一不留神啊,人家创作了好多年呢

为什么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有什么依据?

3楼:匿名用户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文峰迥异,定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与作者的最初想法有很多不同,如果是曹雪芹一个人完成的,也就没有现在的揭秘红楼梦了。

有这么一句话:半部红楼,千古遗恨!

4楼:匿名用户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及章回**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伏笔千里。

在《红楼梦》中,贾家原型是曹家。贾母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贾代善原型不一定是曹寅。

5楼:匿名用户

曹雪芹在写到《红楼梦》第80囘左右的时候,因为幼子夭亡而过度悲伤,也病死了(好像是在除夕死掉的)那80囘後面的,当然不是他写得拉~莪今天学《香菱学诗》的时候老师讲的额。。

红楼梦 是由曹雪芹一个人写的吗?

6楼:各种怪

不是,除了曹雪芹还有其他人,截止2019年4月还研究出其他作者是何人。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扩展资料:

一、程本系统

1、程甲本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本,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程、高在曹雪芹逝世28年以后,竭力搜集曹公留下的前八十回及零散的后四十回残稿,“集腋成裘”“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终于将120回的《红楼梦》“公诸同好”,这在《红楼梦》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程乙本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萃文书屋活字本,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

二、脂本系统

1、梦稿本

《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咸丰年间于源题曰“红楼梦稿”,杨继振旧藏,亦称“杨藏本”、“脂稿本”。第78回末有“兰墅阅过”字样,“兰墅”为高鹗的字。1959年出现于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购藏。

梦稿本最大的特征是拥有完整的120回,原文吴语特多,它是一部手稿,但无论原文和改文都不是高鹗的笔迹。其改文被其他脂本及程本所继承。

2、庚辰本

存78回(1-80回,内缺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1933年徐星署花八块大洋购于隆福寺,后燕京大学图书馆以二两**辗转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7楼:匿名用户

长期占据红学研究界的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兰州商学院教授夏和等人研究发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曹雪芹一人写成,并不存在续书之说。

“高鹗续书说”最早由胡适先生提出,他认为**中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实际上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所以他提出**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明显的矛盾,进而猜测《红楼梦》前后两部分可能由两人所作。而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

”于是胡适便将补书的作者锁定为高鹗,这种观点提出后长期被人们所接受。

夏和教授与妻子花美云及儿子夏雷在两方面作了研究,确定了《红楼梦》的写作由曹雪芹一人完成,与高鹗无关的观点。一是他们用了16年的时间把1959年山西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与其他所有版本进行了对照,他们发现,《红楼梦稿》才是曹雪芹的手稿本,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曹雪芹在这部稿本上一边修改一边由不同的人抄录出去的。由于全书修改的时间很长,抄出去的版本就很多,作者大的改动共有4次,相应的版本就有4种,脂胭斋本、甲辰本、程甲本和程乙本,这就推翻了俞平伯在《红楼梦稿》一发现就作出该稿本是多种版本汇抄本的断言。

第二是夏和教授对全书语言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全书一百二十回通用的写作语言是南京话,例如把“烫伤”写作“(汤下加皿,音dang)伤”“都来了”写作“多来了”等,这些南京方言符合曹雪芹世代居住在南京的实际,而东北人高鹗是写不出来的。

夏和指出,《红楼梦》的人物是“石有三面”的,并没有简单化、概念化的毛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不断转化、不断发展,诗词的预言与故事结尾也就没有矛盾。另外张船山题解中的“俱为兰墅所补”指的是高鹗对《红楼梦》作过简单的补缀所形成了“程高本”,胡适以此断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写是不符和实际的。

夏和教授一家还对曹雪芹的手稿进行了原样恢复的工作,他们用各种印刷字体和符号再现了稿本的4次修改过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手稿的风貌,体会作者令人拍案叫绝的改文。目前恢复后的手稿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8楼:匿名用户

《红楼梦》信息藏在北京故宫慈宁宫中

9楼:匿名用户

不是,还有人续写,7年级下册的历史书有写

曹雪芹写红楼梦过程

10楼:9点说史

《红楼梦》的写作过程: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 《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11楼:小月儿在云中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扩展资料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曹雪芹不像过去的**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12楼:独醉梦中

由于家道中落,早曹雪芹写书时,他的生活应该是困苦,据说当时他生活在他的一个仆人家中,死时以一张草席裹尸。

由于《红楼梦》在创作时期大约在雍正至乾隆年间,写的是康熙——雍正年间的事,书中映射当时社会,所以这是有一定的危险性。

作者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及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袴”,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掾,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一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曹雪芹曾写“我也曾金堂玉马,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张宜泉:“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敦诚:“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敦敏:“巡视任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挨个打的字!好累!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俯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俯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