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里描写林黛玉抚琴(古琴)是在第几章回

2020-12-30 06:07:09 字数 5770 阅读 7404

1楼:荷跃

在高鹗续写的部分里,第86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和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宝玉道:"我不信, 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怎么你有本事藏着?

"然后黛玉讲了洋洋洒洒一大段。

2楼:lg韓少

《红楼梦》第86回为: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之前从来没有听见黛玉抚琴的宝玉,偶然见到黛玉看如同“天书”的琴谱,便一时兴起,向黛玉请教学琴。于是,黛玉讲了一大段关于弹琴的讲究:

高人指点下:《红楼梦》中林黛玉描述弹琴的环境与内心 是哪一章呢? 5

3楼:匿名用户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贾宝玉因袭人提及心爱的人一时触动心弦径往潇湘馆走来。只见黛玉靠在桌上看书,而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得......是以林黛玉解析贾宝玉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而右手勾五弦。

一、大旨谈情

说明识谱后,继而谈及琴理。林黛玉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在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古琴作为文人静心养性的**,自有其清高的雅趣。林黛玉的一套琴论,暗合明代杨表正《琴谱合璧大全》中所谓“十四宜谈”之说。盖古琴演奏之雅趣,贵在琴人独处自娱,或与一二知音惺惺相惜之雅集。

因此自来有“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等强调以清高自诩,与山水自然合契,同知音交心等演奏环境。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琴教,实际上并不与《红楼梦》“大旨谈情”之全书界定须臾或离。书中运用纤细灵巧、雅俗折中之同音双关语之处理技巧,早已达到每令读者兴起语意繁复神妙,与寄意幽微深长之感。因而林黛玉的“琴观”,即成为我们观察其“情关”的重要视角之一。

以“琴”疏论,弹琴者的心性自有其清雅孤高,而对听琴者的要求,则是绝对的知己。此二者在林黛玉的情性与情观中,都能形成最具体的相应。前者证诸其诗才,则有更显明的映照。

林黛玉作诗,向来以艺术家的执著,尽情追求完美。不似薛宝钗,虽同属博学多才,却懂得收敛锋芒与圆滑处世之道。林黛玉之不掩其才,魁夺诗社,造成她孤芳自赏、目下无尘的客观形象。

《问菊》诗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最能展现其清高与轻俗的性格。

而这样的品行又适足以使其成为《红楼梦》这一部芸芸众生大书中,惟一能够抚琴的雅士。

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不仅表露于论琴与诗才,同时亦与绝俗的生活意境,互为表里。看她出门前交代紫鹃的话:“把屋子里收拾了,下一扇纱屉。

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了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子罩上。”(《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沉酣于意境的高藐情怀,在《红楼梦》中,经由诗、琴、药、香散发出来,愈发使人感受其幽僻与绝尘。是故,从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整体塑造,到以谐音**双关语意之间的联系,以至不忘环绕全书大旨。

设若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的说法成立,则续书人以“解琴”一文进一步追索林黛玉的情观与情关,已可谓得原著者之三昧。

二、闲情偶寄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里,林黛玉因“前日身上略觉舒服”,便在大书架上翻看一套琴谱,渐渐地为其琴理与雅趣所吸引,适巧贾宝玉来问,也就顺势阐述了一番琴学。末了贾宝玉怕累坏了林黛玉,然而黛玉却不以为意:“说这些倒也开心,也没有什么劳神的。

”这是回应了回目所云:“寄闲情”的精神状态。她此时的思想感情乃与抚琴者之憩、游、居、息以寄托高人雅士之闲情韵致,若合符节。

古来琴人,必以超世绝俗之情态,与清新雅淡的才华,将巧妙的灵思赋予琴操。其目的就在于展现一“闲”字。而“悠闲”之作为一套理论,直指东方哲学世界里最高境界的崇尚。

中国人面对西方机械文明的侵入,进而以匆忙的生活步调以及价值观,取代了闲适游息的生活美学,这对明清以前的传统文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三、灵犀相通

琴音如同情语,但求知音。李渔《闲情偶寄》已明此理:“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尽日挥弦,总成虚鼓。

”尤其琴瑟自古以来便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媒介,《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李笠翁继而有言:“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阁之生凉,遇绣窗之无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听,或两声齐发,韵不参差。无论身当其境者俨若神仙,即化成一幅合操图,亦足令观者销魂……”《红楼梦》之迥别于一般才子佳人**处,在于“知音”观念的升华。

传统戏曲、**的写法是“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之后借吟诗抚琴以求山盟海誓、鸾风和呜,即使高妙如《西厢记》、 《牡丹亭》,也不过如此。因为琴/情音“易响而难明”,故“非身习者不知,惟善弹者能听”。此番知音之论,以停留在相如、文君;张生、莺莺之胶漆男女、连络情意的层次上为满足。

不若《红楼梦》中宝黛互为知己的写法,更进一层以彼此人生道路的投合,作为知己论的基础。

四、情思的隐喻

林黛玉所解之琴,实际上是一段“解脱”之情。爱情的开始,是两条人生道路的交集,交集在同一频率上,使情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彼此的声音,继而以共同的理念,相偕追寻。是故情之所钟,不仅在于“悦己”,更高的要求则是“知己”。

《红楼梦》以前,爱情故事动辄以“慕才爱色”为起点,才子因爱悦而抚琴,盖以琴/情偕音,于是“弹琴”(谈情)意谓着追求与恋慕。是以古典文学中借用“抚琴”来暗示男女悦慕、夫妻和谐,以及历代文人以“琴丝”隐喻“情思”者,不绝如缕。虽然“慕才爱色”作为爱情发生的起源,并未失真。

宝、黛初见时,即已注意彼此的才貌,黛玉看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则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两人因对方的才情与容颜,甚或举止问的偶然特质,而引发浪漫联想,这是爱情的开始。然而它的持续,则有赖生活与思想中深刻的共同意念。

宝、黛之互为理想与意念中的情人,使得“抚琴”一事在《红楼梦》中,成为突显他们的共同意念在现实生活中多所滞碍的具体明证。林黛玉以琴曲诉说此间所遭到的“风刀霜剑”,与不自由、多烦忧。直到四叠韵毕,琴丝突然崩断,则琴弦便已成为宝、黛爱情故事结构中,情思难再的隐喻。

4楼:猫眼妖孽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5楼:匿名用户

不知道了,看到比较潦草呵呵

高人指点下:《红楼梦》中林黛玉描述弹琴的环境与内心 是哪一章呢?

6楼:咨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贾宝玉因袭人提及心爱的人一时触动心弦径往潇湘馆走来。只见黛玉靠在桌上看书,而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得......是以林黛玉解析贾宝玉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而右手勾五弦。

一、大旨谈情 说明识谱后,继而谈及琴理。林黛玉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在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古琴作为文人静心养性的**,自有其清高的雅趣。林黛玉的一套琴论,暗合明代杨表正《琴谱合璧大全》中所谓“十四宜谈”之说。盖古琴演奏之雅趣,贵在琴人独处自娱,或与一二知音惺惺相惜之雅集。

因此自来有“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等强调以清高自诩,与山水自然合契,同知音交心等演奏环境。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琴教,实际上并不与《红楼梦》“大旨谈情”之全书界定须臾或离。书中运用纤细灵巧、雅俗折中之同音双关语之处理技巧,早已达到每令读者兴起语意繁复神妙,与寄意幽微深长之感。

因而林黛玉的“琴观”,即成为我们观察其“情关”的重要视角之一。以“琴”疏论,弹琴者的心性自有其清雅孤高,而对听琴者的要求,则是绝对的知己。此二者在林黛玉的情性与情观中,都能形成最具体的相应。

前者证诸其诗才,则有更显明的映照。林黛玉作诗,向来以艺术家的执著,尽情追求完美。不似薛宝钗,虽同属博学多才,却懂得收敛锋芒与圆滑处世之道。

林黛玉之不掩其才,魁夺诗社,造成她孤芳自赏、目下无尘的客观形象。《问菊》诗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最能展现其清高与轻俗的性格。而这样的品行又适足以使其成为《红楼梦》这一部芸芸众生大书中,惟一能够抚琴的雅士。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不仅表露于论琴与诗才,同时亦与绝俗的生活意境,互为表里。

看她出门前交代紫鹃的话:“把屋子里收拾了,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了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子罩上。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沉酣于意境的高藐情怀,在《红楼梦》中,经由诗、琴、药、香散发出来,愈发使人感受其幽僻与绝尘。是故,从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整体塑造,到以谐音**双关语意之间的联系,以至不忘环绕全书大旨。设若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的说法成立,则续书人以“解琴”一文进一步追索林黛玉的情观与情关,已可谓得原著者之三昧。

二、闲情偶寄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里,林黛玉因“前日身上略觉舒服”,便在大书架上翻看一套琴谱,渐渐地为其琴理与雅趣所吸引,适巧贾宝玉来问,也就顺势阐述了一番琴学。末了贾宝玉怕累坏了林黛玉,然而黛玉却不以为意:“说这些倒也开心,也没有什么劳神的。

”这是回应了回目所云:“寄闲情”的精神状态。她此时的思想感情乃与抚琴者之憩、游、居、息以寄托高人雅士之闲情韵致,若合符节。

古来琴人,必以超世绝俗之情态,与清新雅淡的才华,将巧妙的灵思赋予琴操。其目的就在于展现一“闲”字。而“悠闲”之作为一套理论,直指东方哲学世界里最高境界的崇尚。

中国人面对西方机械文明的侵入,进而以匆忙的生活步调以及价值观,取代了闲适游息的生活美学,这对明清以前的传统文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三、灵犀相通 琴音如同情语,但求知音。李渔《闲情偶寄》已明此理:“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尽日挥弦,总成虚鼓。

”尤其琴瑟自古以来便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媒介,《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李笠翁继而有言:“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阁之生凉,遇绣窗之无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听,或两声齐发,韵不参差。无论身当其境者俨若神仙,即化成一幅合操图,亦足令观者销魂……”《红楼梦》之迥别于一般才子佳人**处,在于“知音”观念的升华。

传统戏曲、**的写法是“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之后借吟诗抚琴以求山盟海誓、鸾风和呜,即使高妙如《西厢记》、 《牡丹亭》,也不过如此。因为琴/情音“易响而难明”,故“非身习者不知,惟善弹者能听”。此番知音之论,以停留在相如、文君;张生、莺莺之胶漆男女、连络情意的层次上为满足。

不若《红楼梦》中宝黛互为知己的写法,更进一层以彼此人生道路的投合,作为知己论的基础。

四、情思的隐喻 林黛玉所解之琴,实际上是一段“解脱”之情。爱情的开始,是两条人生道路的交集,交集在同一频率上,使情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彼此的声音,继而以共同的理念,相偕追寻。是故情之所钟,不仅在于“悦己”,更高的要求则是“知己”。

《红楼梦》以前,爱情故事动辄以“慕才爱色”为起点,才子因爱悦而抚琴,盖以琴/情偕音,于是“弹琴”(谈情)意谓着追求与恋慕。是以古典文学中借用“抚琴”来暗示男女悦慕、夫妻和谐,以及历代文人以“琴丝”隐喻“情思”者,不绝如缕。虽然“慕才爱色”作为爱情发生的起源,并未失真。

宝、黛初见时,即已注意彼此的才貌,黛玉看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则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两人因对方的才情与容颜,甚或举止问的偶然特质,而引发浪漫联想,这是爱情的开始。然而它的持续,则有赖生活与思想中深刻的共同意念。

宝、黛之互为理想与意念中的情人,使得“抚琴”一事在《红楼梦》中,成为突显他们的共同意念在现实生活中多所滞碍的具体明证。林黛玉以琴曲诉说此间所遭到的“风刀霜剑”,与不自由、多烦忧。直到四叠韵毕,琴丝突然崩断,则琴弦便已成为宝、黛爱情故事结构中,情思难再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