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人的品性各不相同,夫子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夫子常行中道。多说一句,孔子不喜欢讲“是什么”,喜欢讲“如何做”;不愿意讲“性与天道”这样的终极道理,而是愿意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做合适的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2楼:
人的品性各不相同,夫子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夫子常行中道。多说一句,孔子不喜欢讲“是什么”,喜欢讲“如何做”;不愿意讲“性与天道”这样的终极道理,而是愿意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做合适的事。
3楼:石头命运
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4楼:海文替补家丁
因材思教,补充短板,
请求翻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楼:house蜜糖枣枣
翻译: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一、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翻译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扩展资料
文章背景
本篇出自《论语·先进篇》的第二十二章,《论语·先进篇》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编纂而成的。《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人物背景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3、冉求
冉求(前522年—不详),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6楼:匿名用户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7楼:匿名用户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
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有一次,空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的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忧郁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什么意思
8楼:匿名用户
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冉求大胆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仲由慎重地退后一步。
出处:春秋末期孔子**《论语·先进篇》之二十二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都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退缩,所以鼓励冉求;仲由好勇过人,所以约束仲由。”
9楼:米格战斗机
意思是: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出自——《论语·先进》之二十一。
《论语·先进》之二十一,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10楼:thacher水瓶
求也“退”: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可译为“退缩,不敢急进”
故“进”之:使动用法,即“使之进”,可译为“使...去实践、去力行”
由也“兼”人:兼字的本意我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什么用法反正意思是形容子路“精力、气魄超过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进”
故“退”之:使动用法,即“使之退”,可译为“让他变得谦退”
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兼人章》
11楼:匿名用户
冉求总是退缩,所
以我鼓励他
故:所以
仲由敢作敢为,胆量比两个人的还大,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这里是全文翻译:
子路问:“听到了就实行它吗?”孔子说:
“有父兄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实行它?”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就干起来。”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你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我有些迷惑,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
“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比两个人的还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求采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12楼:姑塼霑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
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有一次,空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的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忧郁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求翻译
13楼:匿名用户
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的两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即便对于现今的教育也有借鉴作用。
扩展资料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之二十一)
鉴赏【壹】“闻斯行诸”就是“闻斯,行之乎”。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去照做吗?孔子对他说,你还有父兄在,怎么能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去做呢?
【贰】可当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听到了就去做吧。于是公西华就不明白了,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对同样的问题有两种相反的回答。
【叁】孔子说,冉有遇事容易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向前;子路好勇好强,因此要抑制一下他。
【肆】人的品性各不相同,夫子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夫子常行中道。多说一句,孔子不喜欢讲“是什么”,喜欢讲“如何做”;不愿意讲“性与天道”这样的终极道理,而是愿意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做合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