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8万4千法门
古人所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你命中有多高的地位就是那样,如果你想高的时候也行,积善修德。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的先生,算得非常准。他母亲很相信这个算命先生,云南人孔先生,让他给了凡算终身流年,就是一生的命运。
这个算命先生告诉他,你这个小孩是做官的,是仕途中人,要好好念书,去参加考试。他将来官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一个县长,小县分的县长在四川。
寿命五十三岁,五十三岁他还在做官,就告诉他,五十三岁那年你就辞职,你回老家寿终正寝,你寿命到了。命里面只有秀才,举人、进士都没有,这叫没有功名,命里头没有儿女,生活还能过得过去。他每年参加考试考多少名,每年国家给他的粮食,那个时候是给粮食,大概是
八、九十石,每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确,一点都不差。
二十年,袁了凡先生他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他完全相信人真有命运,二十年不差错一点。他争取功名那个念头就死掉了,不跟人竞争,真正做到佛法上所说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不需要求,我命里有的,不用求,到时候一定得到;命里没有,我求也求不来,他心就定了。
三十五岁那年,跟云谷老和尚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他没有一个念头。老和尚非常佩服他,一个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个功夫很高。就问他,你怎么修的?
他就告诉禅师,他说我没有修。那你怎么三天不起心?我的命给人算准、算定,我想也没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老和尚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有相当好的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人。他就问为什么?
他说你二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转,完全照单行事,你不是凡夫,谁是凡夫?他向老和尚请教,那命运能改吗?老和尚告诉他,命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的你怎么会自己不能改?
当然能改。说明你这二十年也没作善,也没有作恶,所以就那么准。作恶就减分,行善就加分,每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先生每天都不动的,不作恶也不行善。
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他明白了,到底是个读书人,聪明人。
云谷教他断恶修善,你的命运会改,你的寿命会延长,进士、举人你可以得到。他相信了,回家就发了个愿,做三千桩善事,他每次行善记下来,三千桩善事。这个愿一发到第二年参加考试就变化,第二年考试,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公家给他的米也增加,就真的应验了,所以更努力,一生到最后全家行善积德。
没有儿子,他求儿子,就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好像给他生了六个孙子,在晚年的时候儿孙满堂。寿命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就是延寿二十一年。本来官运最高是个小小的知县,结果他做的是一个很大的县,宝坻知县。
宝坻是直接归皇上管的,就好像一个特别市、好像一个特区首长一样,那么高的地位。命里头没有进士,没有举人,举人考中了,进士也考中,证明命运是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创造命运,不是一成不变。
佛家承认有命运,但不是定命,为什么?你每天行善它就加分,你作恶就减分,天天有加减,做大善就乘,做大恶就除,加减乘除天天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干?
你干准有好处。云谷禅师给他一本「功过格」,那就是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恶要断,善要修。功过格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里面说了一百九十多桩事情,都是讲善恶的标准。
他就依照这个修,每天反省,恶我有没有做?做了赶快改,善有没有修?每天认真干这桩事情,干了一辈子,效果非常卓着。
临终的时候告诉他儿子,他没有求长寿,寿命是自然延长的,延长二十一年。所以写了家庭四训(四篇文章)留给他儿子,那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世世代代都要记住,都要好好学。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个家庭世世代代兴旺。
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应当要学习。
佛法中有没有能找到丢失的东西的办法,谢谢各位
2楼:匿名用户
丢失就是自己的因果,身外之物。何须执着
3楼:匿名用户
有是有的,例如地藏占察轮这样的可以通过这个问菩萨,然后看得到的轮相得到答案。
但是和很多经典里描写的办法一样。就是你没修行过这个法门,拿来用,未必灵。
用的灵的都是修行这个法门,获得一定的相应,自己有一定的心得体会了,才能灵验。如果你没修过拿来就用,可能效果不大。
当然你也可以找人帮忙,比如上面说的地藏占察轮的这个法门,他们有自己的群,你加起来,找修行好的人,让他们帮你占,帮你问菩萨,也可以。
如何用佛法获得幸福婚姻
4楼:匿名用户
抄写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49遍,每天抄一遍,抄满49遍、据说很灵验,抄完不久就会有好的姻缘,网上有很多灵验的事例感应,可以搜索一下看看,但是不完全保证,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业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国人都信仰什么?应该信仰什么?在这样道德缺失的时代如何寻找灵魂的安身之处?
5楼:纸上谈商
第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是信仰“无信仰”。
第二个问题,根据你的缘分了,每个存在几千年的宗教都有其价值,只要你不是迷信。
第三个问题,不让自己被道德缺失的时代所左右,灵魂自安!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不过,最好是先让自己能找得到自己的灵魂!
6楼:匿名用户
41、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之道。
42、上帝之道的核心是自然之道,上帝之道绝无强迫。
62、上帝之道的核心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吃黄瓜,就在土地里播撒黄瓜的种子,如此,最后的收获必然是黄瓜,而不是西瓜南瓜。上帝之道是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而言,毫无疑问,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背离上帝之道上,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具体点讲,在自私、贪婪、忌妒、怨恨、愚昧、无知、虚伪、狡诈的土地上,不论种下什么,都会变异,都将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唯有在善良、诚实、守信、无私的土地上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使自己的心愿达成,理想实现,一定要走在上帝之道上。背离了上帝之道,必然是希望变绝望,喜剧成悲剧。
63、认识上帝、敬畏上帝、信仰上帝、走上帝之道,是人开启良知的先决条件,若一个人内心没有上帝,他的良知就难以开启,他的良知会泯灭,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缺乏良知,没有良心,是一介刁民。走上帝之道是人类和人类个体成员获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
7楼:手机用户
孙中山先生: 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学习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灭除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疏导,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明天又会继续制造新的问题,心理并不能得到彻底的**。
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的无明,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如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
所以我们要从佛法入手,通过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学佛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但我们学佛学什么?什么是佛?向佛学习什么?
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觉者 ,《华严经》 云: “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 。
” 这就是佛。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一切。
行止圆满无缺。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这个,学做一个明白人,不作糊涂人。
自觉觉他首先是要自觉,了解自心。我们会有人说:难道我还不知道自己吗?
事实上正是这样。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熟悉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如何运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老,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回答清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语言逻辑是怎么产生的。
不了解为什么有的事情想记记不起来,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该如何做、如何行,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这是很多哲学家热衷于**的问题。
甚至于有人为此而发疯。是任何心理学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的问题。他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一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梦、有幻。有自我,有恐惧,有爱情。这一切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除了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并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帮助我们了解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能够用语言传达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 中讲唯心识观。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什么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行动、语言、思维切实详细地观察。
随时随地、没有间断地观察。经典中讲“ 随身语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如何产生。我们要自觉,就要深刻、没有遗漏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彻底问题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愈、才能幸福。
这样的了解最初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实也是前面所提问题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这一切无不是源于自己的心。
这个心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不仅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更是我们脱离痛苦、成就幸福,得到无上快乐、清静、喜乐的钥匙。
知唯是心是我们实践唯心识观第一步要达到的目的。平素里我们少有反省,对自己毫无了解,内心的举动、言语思考都是顺流而下,受人摆布。又如同一只猿猴跃上跳下。
没有一刻停闲。我们就跟随着心的变迁而展现出喜怒哀乐种种姿态。但是我们全然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痛苦?悲伤?为什么难过流泪。
我们会找这个原因那个原因,社会不公、制度不平、运气不好、他人的恶劣、自己的卑微。但是从这些方面我们却无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被制造出很多种,社会制度的完善,法制健全,科学发展。
而这一切却连一次简单的心情沮丧都无能为力。
修行唯心识观第一步的效果就是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 《占察善恶业报经》 讲“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这是一个必须我们自己实践的答案,不是听了就算的,要体认才行。
我们学佛的目标,各不相同,想往生也好,证果也好,想世间的福报也好,乃至于其他的愿望、希望。无不要从这个心做起。抓住这个心,就会品尝佛法的乐趣。
不会苦闷迷惑。虽然我们很多人学佛后也经常把‘一切唯心’、‘随缘自在’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经过实际的修行,只能是嘴上富贵而已。
【**地藏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