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1927年,戴望舒去松江施蛰存家中小住,见到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小戴望舒五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于男女之情却全无经验,很快陷入了孤独而痛苦的单恋之中,以至茶饭不思。
施绛年被他不断地写进诗里。很多人认为,《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模板,就是施绛年;其实这场单恋,让戴望舒看起来更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施绛年于戴望舒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实难定论。她确实很享受戴望舒的追求,但在最后时刻,还是很难接受诗人。有人将这归为物质、功利,这不能说错,只是简单粗暴了一点。
一个沉湎于文字推敲的男人,于女人面前又能知情识趣的,恐怕只有一个徐志摩了。戴望舒基本还是书呆子一类,很难讨女人欢心。
施绛年曾经和戴望舒订婚,但最终还是趁他出国,宣布自己早已心有他属,毅然抛弃诗人。这件事被许多人诟病——既然不爱他,何必答应?施绛年当然有苦衷——谁敢拒绝一个为了求爱而几乎要自寻短见的人?
订婚,基本是缓兵之计吧。
两人从相识、折腾到最终分手,中间长达八年。戴望舒的心完全系于施绛年一人,因其一颦一笑,写下种种火热或悲凉的诗句。纠结时他写道: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我不敢写下你的名字;欣喜时他写道:而且我要用我的舌头封住你的小嘴唇了/如果你再说:我已闻到你的愿望的气味;绝望时他写道:
你会把我孤凉地抛下/独自蹁跹地飞去。
被诗人追求是挺可怕的。被诗人追求,对文学的间接贡献,也是挺大的。
1931年,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施绛年提出了结婚条件: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取得学位,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才可能结婚。
1932年,戴望舒无奈出国。在法国,他穷困潦倒,只好一边读书一边译书,并眼巴巴地盼望着施蛰存寄出的稿费。在法国三年,戴望舒没空写诗,只能尽量想办法赚钱;施蛰存为了接济他,有时把自己的全部工资都邮到巴黎去了。
一对知交好友,为了他和他妹妹的爱情——基本是单恋——苦苦挣扎着。
1932 年 10 月,戴望舒应承难以兑现的爱情预约,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 赴法留学。在法国度过并不安定的三年之后,1935 年 5 月,戴望舒回到上海。 随即证明施绛年已经移情别恋的传闻果然是事实。
绛年与望舒订婚前,和别人已 有恋情,但这份恋情不能公之于众。偏偏望舒又欲以身殉情表明心迹,她只得勉 强与望舒订婚。但她终于还是选择了自我,选择了她的感情。
望舒赴法后,施绛年即表示不可能与诗人结合,她爱上了一个开茶叶店的小老板,这当然引起轩然 大波。 为了不给远在海外的诗人增添苦恼, 施蛰存和其他国内亲友一直瞒着诗人。 望舒在里昂时已听到传闻, 从通信中也感到绛年的冷淡, 写信给施蛰存询问原因, 施蛰存出于好意,也没有告诉真情,只是说“绛年仍是老样子,并无何等恼怒, 不过其懒不可救而已。
”然而他也知道,作为哥哥无法硬性叫妹妹就范,感情的 事不可勉强。望舒回国后面对这样的情形,既痛苦又气愤。他当众打了施绛年一 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为期八年之久的苦恋。
施蛰存后来的回忆中,对此仍然非常无奈:“一个是我的大妹妹,一个是我的亲密朋友,闹得不可开交,亦纯属他们自己私人之事,我说什么好呢?当年此事发生时,我就不管此事,一切采取中立态度,不参与也不发表意见,更不从中劝说或劝阻。
”不得不说,施蛰存先生这段话有卖萌之嫌。他内心一定很希望戴望舒成为他妹夫。
在与施绛年分手后不久,戴望舒与穆丽娟相恋结婚。穆丽娟是另一位朋友穆时英的妹妹。一切仿佛命运安排。
而婚后,戴望舒与作曲家陈歌辛对《有赠》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电影《初恋女》的主题歌词,其内容令穆丽娟颇为不快: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个梦中忘记你。哦,我的梦和遗忘的人!
哦,受我最祝福的人!终日我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 (引自,《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再鲁钝的人也读得出,蔷薇何人,幽兰又何人。
于是,穆丽娟也曾经对别人说,哼,丁香姑娘当然是指施绛年。他们的婚姻最终也没能长久。
其实穆丽娟应该清楚,此时戴望舒对施绛年的情感,已与多年前迥然不同了。当年戴望舒向施绛年示爱时,何等直接和炽烈:“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这两句诗本是拉丁文,出自古罗马诗人之手,戴望舒把这两句诗和施绛年的名字一起,写在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
遗憾的是,在诗人“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他一生挚爱的三个女人都没在身边。除了施绛年和穆丽娟,他的第二任妻子杨静,早在他去世五年前就移情别恋,弃他而去。
“垂死的时候”,诗人“虚弱的手”把握的不是任何一段爱情,而是一支针筒。他自打麻黄素针**哮喘已有一段时间。那一天,他为了早日病愈,加大了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戴望舒丁香姑娘是否暗指施绛年?他对穆丽娟又是怎样一种情感?
2楼:匿名用户
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戴望舒的初恋结束了,可他内心依然深爱着绛年,在以后的婚姻中,绛年留给他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至他的太太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她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
http://news.sina.
***.**/o/2008-12-12/122514870911s.shtml
戴望舒的个人简介及其诗歌
3楼:匿名用户
1、简介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2、诗歌作品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存》。
3、人物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钱理群)
4楼: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
、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不够看这里
http://baike.baidu.***/view/6237.htm
5楼:匿名用户
http://baike.baidu.***/view/6237.html?wtp=tt
6楼:匿名用户
戴望舒详细介绍及评价
7楼:南蓠殇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后曾用笔名戴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男,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浙江省杭州人。
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也因为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代表作《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另有译著多种。
8楼:匿名用户
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 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 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史,同时兼任上海**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