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菩提心,行菩提事未成佛果,先结善缘对称吗

2020-12-28 12:49:51 字数 5503 阅读 9927

1楼:匿名用户

能发菩提心,能行菩提事,就是修行善善之道,日后必然能够与佛菩萨并驾齐驱的。能采纳吗?

2楼:匿名用户

有这种悟境,不错不错,随喜赞叹师兄!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什么意思

3楼:血刺弹头

善就是止恶,是止观,是清净心;缘就是行,是觉,是体内的智慧之光,善缘合起来就是,用清净心去挖掘体内智慧之光,智慧之光也就是人人具备的如来本性,陀罗法体;如果不结善缘就是个无知的人,叫凡夫俗子;所以未成

满意请采纳

4楼:娃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成佛这个长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累足够的德行(行善),善业圆满也离成佛不远。

5楼:匿名用户

萨应如是以无所住心行于布施,应善待众生为之广种福田,不为佛后当为佛前积聚功德,彼佛道业方成就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是什么意思?

6楼:暖萱紫菱

只有先广结善缘,广行善事,才有可能最终成佛。

佛家讲究因果循环,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

不结善缘,何来佛果?

7楼:冰河顶端

菩萨应如是以无所住心行于布施,应善待众生为之广种福田,不为佛后当为佛前积聚功德,彼佛道业方得成就

8楼:木绎

在还没有成佛之前,要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成佛之后,才会有法缘。早早种下种子。

9楼:匿名用户

你要喝茶,当然得先放茶叶

你要出门,当然得先开门

你要修佛果,当然要先结善缘

10楼:匿名用户

佛家的思想最基本的就是因果。

要求人有善念,做善事。

他们认为:任何的果,都是前世的因。

佛家、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其实他们的思想都是一种深奥的哲学体系。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在我们学的马哲中的解释就是“一切质变的结果都是量变积累的过程”

其实看这些书之前,记得一定要从哲学的定位角度去思考。

11楼:匿名用户

弘扬佛法...

他们将有可能成为你的众生...

12楼:济南的清真寺

不要在意成不成佛,关键要行善

13楼:绿山碧谁

缘生缘灭!结多了想成佛都难

在受持愿,行菩提心之前,应该先作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14楼:8万4千法门

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上讲得太好了,讲绝了。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般人讲发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为什么?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又放不下,这就是假的。

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儿统统放下了,不闻不问,一切随它去,那是真的,那个管用,阿弥陀佛他马上就来照顾你;你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佛不来,来了没用处,你还有贪恋,你还有情执。什么时候放下,跟佛就感应道交,就一念相应。有一丝毫没放下,怎么念佛也没有感应,为什么?

它障碍。这个法门,凡夫成佛是真容易,简单,方法太简单了,容易,一点都不难,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不修就不能去。所以,什么叫菩提心一定得搞清楚。

什么叫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其他全放下了;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就是想拜他做老师,亲近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是这么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样的心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常常劝导同学,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真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其他念头就忘掉了,全没有了。这一念、这种举动就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二三集)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15楼:

《入行论讲记》里面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

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

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正如颂中所讲: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真正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

1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16楼:匿名用户

《入行论讲记》里面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

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

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正如颂中所讲: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真正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

17楼:匿名用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的理解就是别没事给自己找事!

善缘是什么意思

18楼:匿名用户

善缘(shàn yuán):1.佛教语。 指与佛门的缘分。 2.泛指好的缘分。3.犹言布施。

广结善缘,指的是广泛结交好人缘,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七回。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

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智顗《法华**句》卷二谓:

"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如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

"即指学佛。又如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

"指与僧人结交。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

"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

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

"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

19楼:匿名用户

善者缘也,意思就是说,为人正直,耿直,老天都在帮你,你从小到大应该没什么过不去的坎。而且生活也算优越,有贵人相助。得天地之造化。

20楼:弥农夹谷艳芳

1、多作善事,种善因,比喻说:看佛经书,读诵抄写思维义,愿解如来真实义。斩断世俗恶心,不做恶。

2、一念正,为利众生愿成佛,即遮一切恶。

3、善因是自性本有智慧,愿求无上圆满智慧,即是善因,最终会得到明见自性,成为佛。尘缘:三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六根,色受想行识,五阴······

个人见解,供您参考,日常自看佛经,读诵抄写,思维义,看法师讲经,自参悟,日久自明。

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什么

21楼:来来来了去去去

知乎五、如何发菩提心

佛**学佛,必须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也就是要产生一种觉悟成佛,救度众生的心性状态,这种发愿成佛的愿力,在初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修法来发起(世俗菩提心)并使之坚固。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破法执才能发起,不一定需要某种修法,但是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最好依靠一定的修法。发菩提心作为修学佛法的重要加行之一,菩提心的长养对学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心理结构、人格形象会迅速发生良性转化,而且易于深入正定、明心见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修菩提心次第,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一类是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类是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这两派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尔发大慈悲心救度有情共证菩提。

还可依《发菩提心经论》等所示,观人身过患、轮回苦、业报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学习诸佛菩萨因地之发心,发起成就佛果,利益济度众生的宏大誓愿,立志尽未来际永远为此宏伟目标而奋斗。

通过学习教理,受佛法熏习,在闻思见增长的过程中,菩提心自然就能生起,而且达到圆解的圆满正见时,世俗菩提心必然能发起,再在生活中不断行菩萨道、实践菩提心,并且通过止观实践来将闻思正见转化为修慧,见道证到实相般若时,世俗菩提心自然就升华为胜义菩提心了。

菩提心分为愿与行两种。愿菩提心的“愿”要如理而发,如理就是要根据“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理而发,发可能做到的,若是不可能做到的,发了以后永远也做不到,那就是虚愿。诸佛菩萨的愿都是如理而发,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菩萨的愿等。

佛菩萨有很大的能力,但还是因缘和合,不能一厢情愿救度众生。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最低还是要十念发愿往生净土,或临终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要是自己信愿不坚,不念佛,别说一个阿弥陀佛,就是百亿个佛也不能度不了,因为不如理。

在佛果位上要度众生,也还是要缘起,要跟众生有缘,众生的因与佛的缘,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能实际发生作用。菩提心,须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发,要学诸佛菩萨的本愿发。最好要有一个庄严的仪式,写成一个愿文,很庄严地宣读这个愿文(我这里有一个发菩提心愿文的范本:

发菩提心愿文)。这个应该作为每天的日课内容之一。

行菩提心,很具体地讲,就是要制定你这一生,或者目前一个阶段,要为弘扬佛法、为菩萨道很具体地做哪些事情。根据你自己的才能和条件,所能做、应该做的,要发愿努力去做。。。。

。。。。。。。。

22楼:青竹遗风

学佛是为了成佛,发菩提心就是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要想成佛,不发菩提心者,一无是处。

23楼:匿名用户

发菩提心者,是报恩相,是普度相,无量六道众生,在过去世时,曾经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

发了愿菩提心之后对于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否需要守护?为什么

24楼:匿名用户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南无阿弥陀佛!

25楼:学渣或

哥们菩提心是凡夫发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