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小羽
首先不得不佩服“mr_mr_real ”童鞋思考得好深入,对历史也有了解。
1、《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描写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1930年开始,“青天白日满地红”就已经成为中华**国旗歌。
分析:1927年发生四·一二政变 ,而《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7月,并且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这个团体的在当时影响极大,但却在1929年2月,被国民党**封闭)考虑国民党的疯狂行为和郁达夫在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悲凉之情”,但郁达夫又不能直接抒发自己的不满,所以《故都的秋》有极大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国民党的不满。
2、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和郁达夫在9月17日被杀其中应该没有太大关联。(郁达夫是在苏门答腊失踪,推测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但并不确定)
分析:日本主张霸道主义,投降也只是迫于形势,虽然中国抗日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一切都亟待发展,中国主张和平,坚持不杀害投降的日本军人,而日本宪兵对投降感到耻辱和愤怒,杀害郁达夫也不足为奇,但应该不是一场人为的阴谋,从已知的历史材料中只能说是有极大概率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3、《胡同文化》中作者提及他的**时上下衔接段落如下:
①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②我的**《八月骄阳》里写到"*****",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③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
"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备注: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三段都既是在写北京人隐忍的性格,也是作者性格的体现(文段最后可以知道作者对这种性格是赞赏的)
解析:作者汪曾祺生平遇到诸多大事(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晚年写《胡同文化》是他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的体现,也是他隐忍性格的体现。(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
**中提及“*****”,正是截取了作者在诸多大事中的一个缩影,提及他的**,表面上是为了写“北京人的隐忍”提供材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这种性格是赞赏和对自身隐忍的坚持肯定。
4、“豆腐”方正的形状是北京的外型特性,而豆腐易碎,也暗指胡同文化日趋没落的结果。
文章结尾如下:看看这些胡同的**,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5、《胡同文化》中作者之所以要列举那么多胡同的名字,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胡同”,借此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胡同的文化(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喜爱和因胡同文化没落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胡同文化不舍和依恋的体现。
《胡同文化》和《想北平》《故都的秋》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
2楼:悄悄滴干活
胡同文化:追忆消失的记忆;想北平:感怀当初的经历;故都的秋:难舍萦绕的情絮
高中语文的文体
3楼:张彬
《跨域百年的美丽》是散文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散文;《合欢树》是散文;《邂逅霍金》是散文;《老王》是**;《回忆鲁迅先生》是散文;《小溪**》是散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议**;《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议**;《说数》是议**;《想北平》是散文;《我所认识的蔡子明先生》是散文;《故都的秋》是散文;《晨昏诺日朗》是散文;《胡同文化》议** 。
4楼:
1234567散文
8悼词910议**
1112131415散文
5楼:匿名用户
《跨域百年的美丽》散文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散文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散文
《合欢树》散文
《邂逅霍金》散文
《老王》**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
《小溪**》散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议**
《获得教养的途径》议**
《说数》议**
《想北平》散文
《我所认识的蔡子明先生》散文
《故都的秋》散文
《晨昏诺日朗》散文
《胡同文化》议**
故都的秋原文
6楼:匿名用户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生平简介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政务活动家胡愈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求关于中秋的文章文体不限诗作文等都可以
1楼 达尔尼 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
急求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演讲稿和其中文翻译
1楼 再骑莫克撞撞树 你可以 把中文给我 我能原原本本的翻译给你 不然去把 2楼 夏夜的幸福 http kisc meiji ac jp koseki seminar tsuchida pdf 求一篇介绍日本文化的日语文章 3楼 鬼马小精灵一一 推荐一篇介绍日本元旦的文章 带翻译 元旦 朝早 神社 ...
求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内容素材,求至少30个全部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5
1楼 小样 传统文化论坛。会让你有收获的。 2楼 一曲红尘笑东风 搜集一些故事,历史由来。发展。最近的衰落也可以说一下 3楼 海韵之蓝 讲一些端午等节日的由来,习俗,诗歌 求至少30个全部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5 4楼 字曜红梦桃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 孔融让梨 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