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
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
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
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
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
“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茅盾《蚀》三部曲中 追求 幻灭 动摇 三个故事的简介 不要资料,只要故事梗概
2楼:匿名用户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gc中的武汉。《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100字 太难概括了
3楼:匿名用户
幻灭静女士动摇方太太
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什么?
4楼:匿名用户
在《蚀》中,茅盾成功地描写了一批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东方型女性,如《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等;另一种是西方型时代女性,如《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等。但是在《蚀》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茅盾的一种创作倾向,一扬一抑,即对时代女性进行赞美与讴歌,而对传统的东方女性,则未给予过多的认可。
《幻灭》中的静女士,表现了传统女性在现代社会的迷茫、不适应,她“怯懦、温婉、多愁、且没主意”,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现实生活后,她似乎开始了“反思”与“忏悔”,她似乎“醒悟”了,“我承认我有许多缺点,我现在决心去受训练、吃苦、努力……”,她又成了中学时代的她了,“勇气、自信、热情、理想”。这些都说明了传统的东方型女性正在一点一点消失,并向着新女性转变。
《动摇》中的方太太亦是如此,她玲珑、文雅、端庄,“深蓝色的圆角衫子,玄色长裙,小小的鹅蛋脸,**细白”,她的生活雍容富贵,算得上平静,然而在那种时代下,她也只好感叹“实在这世界变得太快、太复杂、太矛盾,我真真地迷失在那里头了”,以她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女性的命运与她结尾在庙里所见的场景相互映照,“方太太分明看见那臃肿痴肥的身体悬空在一缕游丝上,颤栗地、无效地在挣扎……”“她的蜘蛛的眼看出去,那尼庵的狭隘的佛堂里,竟是一座古旧高大的建筑,丹垩(
5楼:黛妮
一、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
1、传统东方型女性:
如《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等;
2、西方型时代女性:
如《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等。
在《蚀》中,大家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茅盾的一种创作倾向,一扬一抑,即对时代女性进行赞美与讴歌,而对传统的东方女性,则未给予过多的认可。
二、作品简介: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
《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茅盾《蚀》三部曲的时代背景?
6楼:
【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先后于1927~1928年在《**月报》上**。《幻灭》故事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主人公静女士是一个“不断地在追求,不断地在幻灭”的知识青年;《动摇》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反映当时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追求》则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三个知识分子在“幻灭动摇后”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
作者自学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为中国现代长篇**的创作具有开拓性影响。
茅盾《幻灭》内容介绍?详细的
7楼:
《幻灭》讲述一个对革命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每一个梦想和憧憬都被残酷的现实一一击碎,她的人生和梦想之幻灭。
作品一开始就写到静女士讨厌上海及上海人的浮躁与拜金,然而她也厌倦乡下的孤陋与呆笨,在之前女校风潮的幻想破灭之后,她对所有事都感到失望,只想静静地读一些书,然而仅这一点希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她在爱情上也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起初对抱素的冷淡,到慧女士出现后的烦闷,再到后来“失掉了**的清白”,前一夜她还沉浸在甜蜜的幻想中,而下一个黎明这份希望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虚浮幻灭了,她憎恨那个恶魔一般的人,对自己的轻信感到羞耻与悔恨。
但她的失望与灰心只是暂时的,之后又寂寞得奈不住想追求光明,于是她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投身于革命,却又在不满同事的作为中幻灭。直至后来又与强猛相恋,在庐山的山水间她坚信自己找寻到她这一生最快活的时光,她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无限的希望与渴求,但随着强猛再次奔赴战场一切终又陷入幻想的破灭中。
静女士就这样在幻灭的轮回中生活着,从希望到幻灭,再从幻灭到希望,然后是下一次更大的幻灭,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幻灭》是《蚀》三部曲之一,发表于1927年。
茅盾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受清末新思想风潮的影响,也不想让茅盾读私塾学校,就由母亲教茅盾学习,茅盾的母亲是清末著名中医陈我如的女儿,所以自小学习礼仪诗书,也是一个新思想风潮的受益者。
七岁时,父亲换骨痨之病卧床不起,三年后就长辞于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母亲的身上,之后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折点。考上大学三年后因经济条件不充裕,茅盾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表叔介绍在英文部工作。
后被调到编译部,半年时间就翻译出了卡本托的《衣》《食》《住》三本书,这三本翻译作品得到了孙毓修的赏识。之后,孙毓修要修一本开山气的书“中国寓言”,茅盾花了半年多时间专门学习周秦两汉的很多文学资料,出版《中国寓言初编》,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后来因为参与革命,受到蒋介石统治下的恐怖集团通缉,不得已才发出“沈雁冰已去日本”的烟雾弹,同时在上海革命期间和共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能宅在家里创作。
从而有了《幻灭》《动摇》《追求》为“蚀”系列三部曲,主要描写革命团队内部人物细腻的心灵变化,和革命团队的矛盾和分化,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幻灭》讲述一个对革命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每一个梦想和憧憬都被残酷的现实一一击碎,她的人生和梦想之幻灭。《动摇》描写武汉**蜕变前的风波,及当时政治风云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追求》写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上海知识分子的苦闷,以及对新的革命充满热情和憧憬的特殊时期。
8楼:中七
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
《幻灭》描绘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一次希望,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静女士自幼在温馨的母爱和恬静的家庭生活中长大,因此看待事物总是带着诗情画意,她把读书看成唯一的兴奋剂,在接触社会现实时,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多次遭遇精神世界的幻灭。
静女士经历了三次幻灭,第一次当她决定恋爱来打发她无聊的生活时,她很快发现自己所热恋的爱人抱素竟是一个卑鄙军阀探子和已有妻室的**时,她陷入了幻灭。静女士的第一次幻灭是因为她的单纯与天真造成的,她相信有爱情没有错,但爱情不是那容易得到的。她曾对慧女士不相信男人的话曾感到不屑,甚至认为她是种病态。
但事实是慧女士和抱素在一起不仅没受伤害,反而把狡诈的抱素“耍”了一番。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和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往往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医生与同学的鼓励下,她走出了自暴自弃的泥潭。当“北伐”节节胜利,革命高潮不断高涨时,她迎来了新的希望,她奔向了革命的中心汉口。但这让她遭遇了第二次幻灭。
工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顺利,当她在具体的革命生活中遇到困难,她总是失望与逃避,她谴责社会的黑暗,但却没想自己在革命生活中自己如何行动与改变,依然的自暴自弃。她不断调换工作,经常地无聊,疲乏,认为这些都不是她理想的生活,她又陷入了幻灭。
当又一次陷入爱情时,这次她真的“恋爱”了。找到了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她想和强连长逃避这个现实世界,当中国人陷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她却幻想着能和强连长独自过好,她的这一幻想只能是幻灭
从静女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份子投身革命后思想的变动,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幻灭》是一部经典的写实作品,深刻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