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武府小道
一天,妈妈在包粽子,我很感兴趣。于是就动手包粽子。先要把箬叶折好,接着把准备的糯米倒入箬叶上(只要一勺噢),然后把肉放在糯米上(只要一块噢),再把菜倒在肉上(只要一勺噢),最后把糯米倒在菜上(只要一勺噢),把箬叶包好,用箬线吧箬叶扎紧。
包粽子说说是挺容易的,可是做起来可真难。我包了很多遍,都失败了。我差点儿就放弃了,这时,妈妈鼓励我说:“学东西哪有那么容易就学会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很惭愧,我对妈妈说:“妈妈,你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明白了。我会努力的。”
于是,我继续包粽子。前几个环节都还行,就是在把箬叶包好的这个环节,总是出差错。
妈妈细心地教我,一步一步地示范给我看。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看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特别开心。
我把自己包的粽子作了记号,因为我想尝一尝自己包的粽子。
妈妈把粽子煮熟了,我吃着自己包的粽子,觉得特别香甜可口。
端午节美食感言
2楼:小陈小李小张
每年都过端午节。小时侯只知过节有粽子吃,大人会用手指或笔蘸一些雄黄酒,点在自已的额头中间和双耳耳孔周边,说可以防毒虫和瘴气,夏天可以不生痱子。还喜欢挂昌蒲、艾蒿时帮大人递绳子、剪子。
吃饭时菜也比平日多些,如口蘑慈菇饨鸡、肉丝炒茭白之类
3楼:鹅子野心
端午庆典后的一些感言
端午节节日庆典已经结束,那温馨热闹的场面让人回味,象是一个大家庭一样。然而在这温馨和热烈的氛围里,有一点点小小的遗憾。想了几天,不想讲,却又因风相的性格吧(一个很好的借口),让我觉得不吐不快,也算是我在梳理自己今后对孩子上的一些思路吧,如果让大家感觉不舒服了,也请看在一切是为了孩子的原因上谅解我的冲动吧。
场景一:偶戏很精彩,当偶戏结束时,孩子还沉浸在梦幻般的故事情节中,而家长礼貌的掌声宣告了偶戏的完结。孩子们一下子清醒过来,活跃起来。
多想让那份温馨的气氛再长些,孩子抱在怀里的身体再柔软一些呀。
场景二:左老师带着家长和孩子们做五彩缕时,放在沙发上的篮子引起了家长的注意,大家不约而同的去翻看,可是忘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动的规则了。在左老师拿着线和钩针演示的时候,很多的家长都没有认真的观察,而孩子们只是坐在旁边静静的等待。
在别人正用着某样东西时,有的家长直接就从别人的手里将东西拿走了,也许是忘记了不能打扰别人,用别人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吧。在餐厅的老师喊着开饭时,所有的家长放下手里的东西,都走开了,只留下左老师面对着地上的篮子、针线、地毯,我们大家要归位哟。
场景三:开始用餐了,餐厅里的大人们欣赏着彼此的美味、热闹的交流着心得,来回的走动。而孩子们在餐桌边静静的享用着。
餐前的感恩的歌我忘记了唱了没唱,这么多勤劳为之付出的爸爸妈妈、老师、姥姥们,我们是否真心的感谢了他们呢?
场景四:在唱再见歌的时候,孩子们在跳来跳去,几个家长拉着孩子跳着蹦着,老师略带无奈的神情。
提议:1、偶戏结束时请大家不要鼓掌,这是张俐老师在演偶戏的一个约定,为了留给孩子尽可能长的时间感受。2、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大家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我们聚会时,每一位家长都是所有孩子的模仿对象,因为你不知道在何时在哪个地方就有一双小小的眼睛崇拜的看着你。
3、在庆典之前请老师将流程、规则讲详细,并确认每一位家长能够知晓。在家长违反规则时,能当面指出来。在规则面前,错误的做法应该随时纠正。
4、请用感恩的心来看待节日庆典中老师的付出,带着敬畏之心感受节日庆典,让孩子在热闹而有节制的韵律中从内心感受到节日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一次大家庭的聚会
端午节的习俗,美食
4楼:偏方哥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3、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4、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
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6、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7、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
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端午节本身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所以吃麻糖(麻花)来粘嘴,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红”、“五黄”
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五黄”的内容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五红”,即“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
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5楼:高头型
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吃粽子u
端午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6楼:贺小亠
1、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咸鸭蛋,以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经过腌制而成的再制蛋,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钙、磷、铁、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易被人体吸收,咸味适中,老少皆宜。
3、青团,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4、艾叶大蒜煮鸡蛋是一道以鸡蛋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煮茶蛋和艾叶蛋的习俗,有些用鸡鸭鹅蛋涂成鲜艳的颜色,用网袋装着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能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健康。
5、煎堆,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广东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
7楼:christy_舒
粽子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传说公元前278年端午节这一天,
流放到汨罗江边的爱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都城沦陷,绝望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于是,传说“端午”乃屈原祭日,吃粽子赛龙舟便成为端午时节纪念屈原的中华传统风俗。从古至今,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
思念、感恩、憧憬、祈愿。
鸭蛋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艾馍馍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五红”
在扬州传统民俗中,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黄鱼或者黄鳝——这样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饭桌上红苋菜不可少;红心咸鸭蛋价不高;雄黄泡酒后呈橙色;河虾买点儿,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烧鸭上市了,到鸭子店斩个脯或腿子(1/4只)花费不多,于是,所谓的“五红”也成了端午节餐桌上必定菜单。
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黄鳝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就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的。
这么简单的饮品为何如此有名呢?这大概与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这天饮雄黄酒,现出蛇身原形。故而,民间大概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但是,现代人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