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愉快放假
1、《大热五首》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灼热的天气仿佛是熊熊燃烧的炭火窑.)
2、《苦热行》唐·王毂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高温环境热得像大洪炉)
3、《苦热》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日光火辣辣的,人觉得如坐在蒸笼里,身上汗水滂沱.)4、《仲夏即事》北宋·晁补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5、《和蔡仲谋苦热》宋·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天气热得干柴将要**,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6、《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跑,床席火燎似的灼热,盼望风快点吹来,可是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烧开的滚汤.)
7、《书斋夏日》宋·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
(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8、《剧暑》 宋·范成大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热,盼望响雷下雨.)
9、《苦热》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再絺绤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热、焦燥得实在要命,真想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求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七律诗
2楼:失落的记忆
七律倒不知道有bai
没有,不过《水du浒传zhi》中有一首无名氏dao作的七言绝句回堪称描述
炎热夏答日的经典: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诗中前两句描写烈日与稻田,反应炎热干旱的程度非常重,但最关键的还是最后两句,这是点睛之笔。炎炎夏日,农民的稻田都焦枯了,还哪有心思顾及自己热不热,心里焦急如汤煮一般,要上交的租子该怎么办。反观那些公子王孙,逍遥自在地摇着扇子,丝毫没有任何烦恼。
通过对比农夫与公子王孙的不同状态,暗中表达了整首诗的主旨——那就是北宋当时底层人民痛苦生活而上层阶级享受富贵的现状。
3楼:匿名用户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4楼:马化腾
热热热热热热热 呵呵呵呵呵呵呵
描写高温酷暑的诗句
5楼:
1、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出自:宋·王令《暑旱苦热》。
译文: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2、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出自:唐·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
译文: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湛卢似的亮光。
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出自:唐·白居易《观刈麦》。
译文: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4、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出自:宋·陆游《苦热》。
译文:屋上的房瓦,一鳞一鳞的好像成了条条火龙,人们白天即使坐着不动,也是汗珠涔涔。没有办法,不能像鸟儿生翅飞出酷热之外,自己也就只能像坐在蒸锅中一样,忍受这种难捱的酷热了。
5、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出自:南朝·萧纲《苦热行》。
译文:日神以六龙驾车周行天上,奔驰着从不停息,三伏天强烈的阳光。身上的汗水如同滂沱大雨,卧席睡床像被大火炬点燃一般灼热,在庭院里仰头盼望风快点吹来,却不料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火烧一样滚烫。
6楼:清风的凉
1、《大热五首》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灼热的天气仿佛是熊熊燃烧的炭火窑.)
2、《苦热行》唐·王毂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高温环境热得像大洪炉)
3、《苦热》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日光火辣辣的,人觉得如坐在蒸笼里,身上汗水滂沱.)4、《仲夏即事》北宋·晁补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5、《和蔡仲谋苦热》宋·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天气热得干柴将要**,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6、《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跑,床席火燎似的灼热,盼望风快点吹来,可是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烧开的滚汤.)
7、《书斋夏日》宋·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
(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8、《剧暑》 宋·范成大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热,盼望响雷下雨.)
9、《苦热》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再絺绤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热、焦燥得实在要命,真想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7楼:赵煜彬呵呵
路面如锅地上烤 ,骄阳似火空中烧。 酷暑难耐路人少 ,花草低头叶欲焦。
描写“旱灾”的诗词有哪些?
8楼:匿名用户
1.《旱灾自咎,贻七县宰》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酬偿贳麦邻。苟无公私责,饮水不为贫。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
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
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
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
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今年无大麦,计与珠玉滨。村胥与里吏,无乃求取繁。
符下敛钱急,值官因酒嗔。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
生小下里住,不曾州县门。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
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
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未蒙所偿直,无乃不敢言。
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2.《红日》水浒传
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3.《轻肥》 唐代: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4.《杜陵叟》唐代: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什么是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中国的从古至今的比较大的旱灾?
"中国旱灾史"中最早出现的是伊洛河流域大旱,发生于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记录于《国语·周语》。
据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300多次大旱灾,并且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因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最终导致饥荒。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
《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隋开皇六年(586年)七月旱,米粟踊贵。八月,关内七州旱。开皇十四年(594年)年关中大旱,文帝率百官及百姓就食洛阳。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