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是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的?有哪些体现

2020-12-13 09:51:39 字数 6170 阅读 1931

1楼:漫阅科技

据考证,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镌刻着动物、树叶和神祗。

古代印度雕刻艺术得发展史是怎样的?

2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雕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可赋予顽石以灵气,也可赋予金属以生命。从材质讲,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铜雕;从主题讲,则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无论在哪一领域,哪种材质,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非凡成就。

据考证,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镌刻着动物、树叶和神祗。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皂石、玛瑙、象牙和青铜一类材料刻制的。

它们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圆形的;一般刻有牛的古印度印章

刻有独角兽的古印度印章边长为3至5厘米,但也有边长达7.5厘米的。这些印章的上部虽然大都刻有象形文字符号,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更为重要,但动物雕刻往往占去大半面积,因而先声夺人。

由于所雕刻的动物大多为雄性,我们似乎可以认定,刻制和使用印章者都是男性;由此似乎还可以断定,男性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家庭与社会中均占主导地位。刻在印章上的动物的多种多样,令人惊叹不已。所雕刻的动物最多见的为黄牛、瘤牛、水牛、犀牛、象、虎、羊、羚、鹿、兔、鳄、蛇等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有存在于人们幻想与传说中的动物或为标新立异而人为组合的动物。

由于牛在印度社会与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牛的形象出现在印章中的次数最多,雕刻得也最为传神。它们那浑圆的躯体似乎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微微低垂的头仿佛就要发起进攻。这些写实的或自然主义的雕刻虽然十分古朴,但其技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屑十分娴熟。

这样,一件生雕栏装饰孔雀活中的实用品就变成了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也有些印章上面雕刻了人或神的形象,但在气韵上远不如那些动物的形象生动。这是印度先民对雕刻艺术的初步尝试。

他们对动物题材偏爱的特征,一直被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下来。

孔雀王朝时期的雕刻在印度艺术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石头开始在印度被普遍用于建筑和雕刻。这对于印度艺术的发展与传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用于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洁。这一特征甚至成了鉴定孔雀王朝时期石雕的一个重要依据。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印度雕刻史上的辉煌一章。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弘扬正法,他命人在帝国的许多地方寻找天然岩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诏书。他敕建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是这一时期石雕作品的典范代表。

这些石柱主要竖立在佛陀生前的重要活动场所或通往这些圣地的重要路线上。虽然当时印度的建筑与雕刻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但竖立纪念柱的做法却是出于印度固有的理念。它很可能是印度古代崇奉宇宙之柱的传统的体现。

在印度各地曾先后发现30余根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时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数量并不多见。在北方邦圣城马土腊等古代雕刻艺术与文明中心,曾先后发现了当时遗留下来的20余尊巨大的石头药叉雕像。在今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附近,曾经发现两尊无头男性雕像躯干。

它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耆那教圣人的雕像。此外,在巴特那市还发现了一尊砂石雕刻的药叉立像,虽然其头部及双手已经缺损,但仍然可以看出这是一件技法熟练的成功之作。

在今**邦首府博帕尔市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的桑奇,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那就是在198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栏和塔门是孔雀王朝之后极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门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

这些作品约作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期安度罗王国领有中、南印度时期。当时,安度罗国国势逐渐强盛,控制了印度许多重要的商路与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与富有的市民,为桑奇大塔的扩建和维修慷慨解囊。

大塔原有的木头围栏遂被石头围栏取代。桑奇雕刻规模宏大,技巧细腻,刀工精湛,造型娴熟,堪称稀世之作。它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成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古印度的摩羯鱼雕刻(公元前100年)舞女铜像(公元前3000年)著名的阿育王柱,公元前242/241年。公元1世纪中后期,在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发生迅速变化。在此背景下,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犍陀罗艺术是以希腊艺术风格表现佛教内容的一种雕刻艺术,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艺术与西方艺术融合的结晶。

犍陀罗地区位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这里是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门户,是一个将印度、中国和中亚与地中海、周围的希腊—罗马世界连接起来的**网的中心。这种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这里既演绎了印度河和外族入侵者你来我往的历史剧,也使印度文化与波斯、希腊、罗马等外来文化水**融,从而在几个世纪中形成了东西方联姻的艺术——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创造者们在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既延续了印度风格手势和坐姿的固定模式,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戏剧在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的手语,创造了佛像手势和坐姿的标准格式。这种格式在以后形成了亚洲各国佛像形象的标准模式。

犍陀罗的佛陀塑像,以《悉达多王子像》、《佛陀立像》最具代表性。《悉达多王子像》制作于2世贵霜时代印度后宫的守护神——雅典娜,犍陀罗出土。这是公元前2世纪典型的希腊化神像,现存拉合尔博物馆。

纪。塑像宽21英尺。塑像中王子盘腿而坐,须发苍然,骨瘦如柴,眼窝深陷,肋骨参差突现,骨骼和血管清晰可见。

但他神态安详,正在瞑思人生的真谛。悉达多消瘦的形体与其面部表情反差极大,恰恰反映出他坚韧的性格和追求人生真理的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佛陀立像》的创作于2、3世纪,高1.

42米,是把希腊太阳神阿波罗与佛陀的特点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佛陀身穿罗马式“陶格”袈裟,形象古朴、庄严。

犍陀罗艺术为后世继承和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风气。毗湿奴、湿婆、黑天、太阳神、难近母等男女诸神的雕像纷纷问世。

毗湿奴、湿婆等印度教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构成了印度教图像的岩石百科全书。约开凿于8世纪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规模最为宏大。这座湿婆神庙高30米,进深达90米。

湿婆神像及表现其功业的雕刻类乎鬼斧神工。同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是纯粹的印度教石窟。门廊两侧与窟内岩壁上刻有表现湿婆诸相的9块高浮雕,其中《湿婆三面像》最为著名。

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庙都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令人目不暇接。与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夸张、动感强烈和变化丰富为特征。

桑奇大塔著名的塔门古代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十分擅长铜雕艺术。其中又以朱罗王朝的青铜雕像在印度最为著名。题材既有男女诸神、圣徒、国王、王后,也有动物。

大小形制均有。由于朱罗国王虔信湿婆,湿婆神像备受青睐,其中尤以各种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最为流行。约创作于11世纪的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是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

湿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男性舞者形象,周身环以火焰光环。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闻名于世的萨尔纳物狮子柱头。建于约公元前242—232年。

征着宇宙的创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征着定期焚毁宇宙的动火。这两条臂膀的平衡,象征着宇宙生命创造与毁灭两极的辩证统一。前右臂手作无畏式,前左臂手作模拟象鼻下垂的象手势。

右足踏象征无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翘起,象征着解脱。湿婆昂首挺胸,头发水平甩开,极富动态之美。这座铜雕,通过湿婆的神秘之舞象征着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从中透出了印度古人对宇宙演化的哲学理解。

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侵入印度后,佛教和印度教建筑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穆斯林政权统治时期,印度雕刻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楼:海黄斯德

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1、早期王朝时代;2、贵霜王朝时代;3、笈多王朝时代。早期王朝时代特点是表现得最多的是佛传和本生,温和平静,富于亲切温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

贵霜王朝时代特点是既具有印度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风格。笈多王朝时代特点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肃穆静雅,富于超然的理想美。

古印度有哪些艺术形式?

4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度先民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艺术创作。印度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以及**专、舞蹈和戏剧等艺属术形式,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绘画、雕刻和建筑在世界艺术之林独领**,具有极高地位,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在雕刻方面有哪些成就?

5楼:漫阅科技

雕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可赋予顽石以灵气,也可赋予金属以生命。从材质讲,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铜雕;从主题讲,则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无论在哪一领域,哪种材质,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非凡成就。

古印度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6楼:梦色十年

古印度的建筑是石窟。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

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7楼:郁闷的太阳

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

窣堵波是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个直径36.

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

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 榫法横排三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上满布深浮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

另一种石窟称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宝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雄伟。

塔身轮廓为弧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满布雕刻。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

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

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

最杰出的实例是科纳拉克的太阳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

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

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

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

伊斯兰教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

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

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其妃蒙泰姬修建的陵墓,沙贾汗死后也葬在这里。陵园用白色大理石筑成,墙上镶嵌五彩宝石,**覆盖着一个直径约18米的圆形穹窿,四角有四座高41米的尖塔。左右各有一座清真寺翼殿,前有花园和水池。

泰姬陵不仅堪称莫卧儿建筑和印度伊斯兰建筑的典范,更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