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悲伤的小僧
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文学思潮也不同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著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
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于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才发生重合﹐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同时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既是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又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学的创作方法。
近代的文学艺术受到了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
2楼:至邪魔尊王
主要有以下四个社会思潮:
1.西方宗教文化传入 ;
2.文艺复新运动 ;
3.共产主义思想传入;
4.新文化运动。
3楼:裘泽楷
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
近代的文学艺术受到了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 5
4楼:匿名用户
中国吗,近代中国文化断裂的太厉害了,况且你知道中国的文艺从来不好分什么什么的,体系性不强。可能因为当下西方文化当道,所以我们这样觉得,(潜意识的把西方当主体,拿自己对照),否则,觉得这个问题难回答的,就他妈因该是俩个西方人了
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受哪些思潮影响
5楼:小小凹凸曼啊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最早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
反对传统德国古典哲学、美学,追求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从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历程来看。西方现代主义文论的上限可以从叔本华、尼采算起,这主要是就其反对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反传统倾向而言。就西方思想文化的内涵而言,现代基本上是指20世纪。
西方现代主义文论一般指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以理论。可以说,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即灿烂辉煌,又面目疮痍。在这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里,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社会科学文化突飞猛进,以至达到“知识**”的程度。
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冷战”以及全球化进程的种种冲突,又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20世界,人们在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叔本华、尼采的强力影响下,20世界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反传统的色彩,同样的,反传统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论的倾向。
我们都只黑格尔【1】是德国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本质就是成了反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论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脱离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论与黑格尔美学有两个基本特点是背道而驰的。黑格尔追求理性主义美学,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的理性主义,同时也是一种“形而上”思辨美学,追求理论推演,为了追求理论推演自身个完美,甚至不惜歪曲、背离经验事实。然而,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现在主义文论则提出,现代主义文论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的,这无疑是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动,另外,现代主义文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从具体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理论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对黑格尔思辨美学的反动。
李斯托威尔曾对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就有这样的评价“这是一种从下而上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的哲学方法。”【2】这一评价完全适用于现代科学主义的文论思潮,而科学主义文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美学的革命。
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与思潮。其根本特征是吧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与归宿点,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质以及其他哲学问题。而且,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源远流长,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反神学的人本主义,到17、18世纪的人道主义,再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它都竭力提倡理性、发扬个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
但是到了19世界,人本主义的发始有了实质的变化,不仅把人抽象为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而且把人道本质等同于“自我”的生命、“心灵”、“幽灵”或其他某些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这样就把人某种非理性因素抽象化、普遍化,上升到本质论和认识了的高度,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洛尹德的泛性欲论、克罗齐的直觉论等去不如此。这种表面上不一定强调人,实质上把人局部的非理性的精神本质夸张到荒谬和神秘的地步的做法,正是现代人本主义的显著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的前驱是19世纪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和直觉主义。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就提到,世界是人的意志和表象的产物,因为世界是无法通过理性去把握的,只能靠直觉才能认识。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由这种意志的盲目冲动所驱使,永远处在“痛苦”、与“无聊”之中。
人为了摆脱这痛苦的人生是要寻找出路的,叔本华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但这样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够达到的,因此,就需要一种暂时摆脱苦难人生的出路,那就是文学艺术。尼采就是受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影响,但是他认为叔本华的观点太过悲观,所有他提出用“权力意志”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这种权力意志使得人能够发挥权力,扩张自我,在“上帝已经死了”的世界上,“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从而达到一种“超人”统治的新世界。
与哲学、道德、宗教相比,艺术才能使人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己生命本能与强力意志实现自我肯定。
同时,20世纪前期的人本主义也活跃着不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的流派。形成了心理学美学和心理学文论。产生这种心理学文学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价值体系日益崩溃,精神病患者日益曾多,许多精神病医生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和**方案,精神分析的心理学不断深入,从而导致西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各种现代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应运而生,促进了心理学文论的发展。
心理学文论深入揭示了文学艺术创造中的心里奥妙,注重审美心理经验的分析,带有极大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从移情说、格式塔心理学、费洛尹德的精神分析学等都具有很强的非理性主义色彩。这与从哲学角度发展未来的非理性主义相汇合,在西方文艺运动和美学、文论思潮中掀起一股非理性主义高潮,如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喜剧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其发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它所属的各种具体流派产生于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景,因而各有特点,但是也是有共同特点的,比如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衣钵传人,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阐释马克思主义,这些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把自己的兴趣和注意的中心焦点,从政治的、实际的现实斗争转移到了一些远离现实意识形态方面,主要精力倾注在“文化批判”上,认为“文化批判”才能更有力的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的改造和人的全面克服异化而走向自我本质的复归和实现。可以说,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总体倾向仍然属于现代人本主义的范畴。
形式主义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主要思潮,它的发展直接受到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的推动。德国形式美学派是19世纪中后期在的贵形成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齐默而曼,基尔希曼等等,他们主张美在形式,侧重研究美的客观关系。英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形成的美学流派,以克莱夫贝尔和罗杰费莱为代表,提出“有意味形式”和“审美情感是关于形式的情感”的观点。
**的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盛行于**的美学,文论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各布森,提出结构主义,影响深远。从总体来看,形式主义文论,虽然有许多具体流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反对形而上的思辨,注重形而下的实证和科学化,对于审美形式的研究,强调形式的本体性质,执着于形式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对于审美形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符号、形式结构、文本进行了大量研究。
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论是资本主义世界高度物质技术文明与极度精神化危机这一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美学上的反映,在人本主义美学、文论与科学主义美学、文论这两大思潮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自主分析,辩证看待,吸收其精华部分。
西方现代文学中思潮流派受中国文学影响 30
6楼:奉涛
钱理群,男,1939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关注“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于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成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与吴福辉、温儒敏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7年被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
另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名作重读》、《世纪末的沉思》、《压在心上的坟》、《1948:天地玄黄》等多种著述出版。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任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
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
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一等奖(2002)等。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侠客梦》、《**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史论集》、《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
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黄子平,1949年生于广东梅县。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和中文系讲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心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过访问研究。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边缘阅读》等。
这三个人合写了一本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文化角度:http://****wsjk.***.**/gb/*****41/1/class004100003/hwz3309.htm
艺术思维:http://****wsjk.***.**/gb/*****41/1/class004100003/hwz3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