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建议去寺庙,上香礼拜诸位佛菩萨,为自己祈福。
佛是天人师,就是天神和人类的老师。所以,建议你有什么心愿,可以去祈求一下佛祖。
另外,一个人之所以有痛苦,有不顺,其根源是往昔(包括前世)的恶业所致,举个例子,甲砍了乙一刀,乙要报复,要砍甲,你认为佛菩萨能保佑甲吗?如果保佑了,那乙的冤屈又如何申诉呢?
所以,一个人的往昔(包括前世)有很多恶业的话,此生就会有各种苦难,不顺,这并非菩萨不灵,而是一种因果规律,即****。所以,这个改运获福之道,一方面可以祈求佛菩萨加持,另一方面,就要能在生活中,改正过失,并多多行善积德。
佛菩萨,上苍是祝福善人的,我们有善行,天神都会记录下来,待到善果成熟之日,就会给我们降下好运。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努力行善积德,持之以恒,就能收获到幸福的将来。
朋友如果你对佛法有兴趣的话,这个改过和行善,我再为你具体说一下。
在改过和行善上,有一大恶,一大善,很能决定我们将来的福气,运气
此一大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即是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们杀生夺命,生灵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诉我们,杀生是大恶行,是有恶报的,我们求福求运,此一条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种极大之善行,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就是孝顺父母,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更多的改过获福之道,可以在佛学书籍看到,佛学书籍寺庙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的。很多经书都很难懂,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门的书。
春秋战国时期敬天、敬神、敬鬼到敬民思想的转变。
2楼:生于花间
其实我也蛮讨厌回答要分数的~~
但是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回答下看看,抛砖引玉的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敬天。神,到人的思想转变其实我是不支持的
因为我觉得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代,对天和神的尊敬都是主旋律 。
但是为了应题应景,我也顺势说下这个趋势,当然我的意思是说在敬神和天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程度增大。
天与神和占卜分不开,这个从甲骨文,易经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说敬天的成分下滑,敬民的成分增加,那就是在春秋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系列变法,这个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商鞅啊,悝奎啊等等他们都提出了要一些能使人们休养生息的法律。这些法律已经说明君王,或者说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老百姓的能力的巨大,其实这个如果要追溯就能追溯到更久以前的时候,商汤和周文王的兴起。
也是从很大的程度上敬民实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变法,很大程度上,思想中已经有敬民的苗头,最著名的应该是属于儒家和墨家,这个具体的内容太多,我也记不详细,总之是儒家讲究爱人,墨家讲究平等,从政治角度上讲,墨家明显是更进步的,但是党的历史中说这个是小农的,ok那就算他落后好了。
除了法律法规以及思想内容上,从历史角度来说,在农业和生产上的投资也算是敬民的表现了啊,那就涉及到什么郑国渠啊,什么都江堰啊,虽然这都和军事有关,现在的三峡还和军事有关呢,没为军事迁民已经算是敬民了,我个人如此认为。
除此之外的话,其实从历史的表现上,春秋的霸主和战国的霸主为何能够称霸,除了打着仁义的名号之外就是国力昌盛了,这个从侧面也反映了敬民的思想
其实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敬民的思想,从本质上就没有这个根源,因为我们提倡的君权神授,即使是到了近代,注意我说的是近代不是现在和当下,不要给我扣帽子~~权力也不是真的由人民给与的,那就无从来尊敬你,所以每次朝代更迭的时候杀百姓,掌握了天下就收买下不让他们造反~大体如此,你要是写作业这些估计是用不上了,参考吧,损益的参考嘛~
3楼:不一样的天神
五百字才五分,是没有人答的
敬佛和敬神的燃点“香”的数目有区别吗,应该多少
4楼:走刀口两次
各地风俗不同
因此香的柱数也有差别
有些地方统一三柱
有些地方鬼三神五
有些则神三鬼四
其实烧香讲究的是心诚
因此敬神之时
香的数量并不是重点
此外,香并不利健康,不要多烧
尤其敬佛之时,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鲜花、珠宝、素斋、果品乃至衣物皆与香同
重要的是你的心意
不必拘泥
5楼:天钩月窟
平常敬神与佛一般用三支香(一柱为三支)。
6楼:匿名用户
最主要是心意~!一般烧香是三支,一支代表天,一支代表地,一只代表人
换句话说 一支是给神,一支给鬼,一支给祖先。
7楼:匿名用户
神三鬼四,敬神三炷香,敬鬼四柱香。佛门讲究九九归真,九品莲台度众生,敬佛就敬九柱香吧。
8楼:梦的主人
敬佛用心,拜神十二支最高。平常三支就可。
9楼:匿名用户
关键是心要静,心要虔诚!数量无所谓的!要想心安你就一次点3支了.
.相较于商朝, 西周的社会治理以事鬼敬神为主,宗教气氛特别浓厚 (1分) 正确 错误
10楼:宝格格
错误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文化特点
11楼:匿名用户
周朝。《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可以看出周人是尊重礼而崇尚实用的,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不同于殷人的“率民以事神”,只是利用鬼神为政治服务罢了。
事实上,祭礼具有政治教化和凝聚人民之功能,周人的祭礼追求的是“尊礼尚施”或曰“务施报”之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而孔子把制礼作乐的周公当作崇拜的偶像。
关于安塞腰鼓
12楼:韩诗公主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