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封禅的过程是怎样的,皇帝封禅有哪些步骤?

2020-12-11 11:58:05 字数 5587 阅读 2222

1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东汉光武帝刘秀,史称“高祖九世之孙”,但是已经历了数代,由嫡系转而旁系,只能说他是西汉宗室。

王莽曾于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刘氏皇权的统治被中断了。所以刘秀即位,才又续上刘氏皇权的系统,这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的一大政治特色。

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以维护刘氏皇权正统起家,以维持刘氏正统而即帝位,又以维护刘氏正统而终,总其一生,生于末世,以种种权术平乱世,兴一统,以旁系而继嫡系正统,是政治圈中善于纵横捭阖的人物。

公元54年,富平侯张纯联系了一些**,上书建议光武帝封禅山。当时光武帝并没有同意,但是3年之后,刘秀却一反常态,决心到泰山封禅。大约是他想到真的必须安排后事了,才马上想到泰山封禅。

并且亲自寻找封禅的理由。

据《后汉书·祭祀》记载: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

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复案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松等列奏,乃许焉。

“赤刘之九”指刘秀。按汉代传说,刘邦是赤帝子化身。按阴阳五行说,汉为火德,火即赤,赤刘即刘邦。

刘秀说是刘邦的九世孙,《河图会昌符》的整体之意是:刘秀应该上泰山封禅,如不利用这个机会,于皇位继承无益,若能认真利用,一切奸谋都可以防止。

公元57年,刘秀的车驾从洛阳出发,到达山东曲阜,汉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后裔朝见刘秀并表示祝贺,刘秀也到孔子故居向孔氏后裔赐酒肉。又从曲阜出发,到达泰山奉高。

刘秀来泰山封禅,随从的贵族、**甚多。大家在山下斋戒的同时,做封禅的准备:增加山上庙观中的道士,准备石刻,安置封禅坛。

关于封禅石料,光武帝女婿黄门郎梁松有一个长长的账单,据马第伯《封禅仪记》说,石料计有: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

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检石长三尺,广六寸,状如封箧。

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

刘秀登泰山设坛祭天,举行封禅大典。刘秀上泰山之前,先派石工在泰山刻石。这块刻石虽未保存下来,但刻石文却完整地保存在《后汉书》中。

刘秀在泰山下东南方举火焚柴,加牲畜于火上,叫做柴祭。随后登山,刘秀居车,诸大臣步从。中午以后,刘秀到达山顶。

下午,待诸大臣陆续登上山顶之后,开始举行祭天仪式。此外,刘秀还着力强调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功绩。

仪式结束时,诸大臣及随从山呼万岁,山鸣谷应,十分壮观。当时,天有微云,从山下看山上,山顶在云雾之中,山顶上的人则不觉身在云中,山上山下的人互相称说,颇有神秘之感。

仪式结束之后,天色将晚。刘秀命令随从百官依次下山。刘秀自己则由数百人簇拥率先乘车而返。因为山道窄小,互相推挤,队伍绵延近20里。

天黑后,人们举着火把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蜿蜒而下。黑夜之中,面临高崖深谷,脚踏石响,不免胆战心惊。有的大臣饥肠辘辘,口中呻吟不绝。

刘秀于深夜回到山下,而大臣则至第二天天亮后才下山完毕。在夜间下山的途中,一些年老体弱的**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无可奈何地瘫倒在岩石下。天亮后,刘秀派太医们一一去问候。

刘秀下山之后,认为封禅顺利,兴高采烈地对臣僚们说:“昨天上山的时候,我的车子要快行,又怕催逼了前边的人;要停止,又怕踩踏了后边的人。一路上道路险峻,危险异常,真担心上不了山。

幸亏我身体好,不觉劳累。只是你们诸位露宿缺饮,辛苦了。不过,我们这次封禅,无一人生病,那也是老天爷的保佑哩!

”刘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后,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完成了全部封禅活动。

从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经有“刻辞碑”。光武帝在泰山所立之石为已经定型的刻辞碑。其碑有序无铭,一共刻有687字,其字数明显多于前代任何一处石刻。

其立碑地点记载得也很明确,是立于光武帝封禅坛以南约7米处。石刻

皇帝封禅有哪些步骤?

2楼:百度用户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

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说,齐桓公才停止封禅。

马端临则认为“七十二家”的说法,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所以他在《文献通考》中叙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我们且不说七十二家封禅是否确有其事,封禅思想产生很早是无疑的,至少不晚于齐桓公时。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进入阶级社会,封禅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欺骗、愚弄人民群众的工具。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都在泰山。

据说,这是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

这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实际上是因为天比地更能欺骗群众,天对统治阶级用处更大。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

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准备封禅时,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的礼仪。儒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古代天子封禅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说,要“扫地而祠,席用葅秸”。秦始皇认为这些话都是胡诌,难以施行,因此绌儒生,自定封禅的仪式。

他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礼节类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风雨,避雨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据说是明朝人重新栽种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时的松树了。

秦始皇封禅,是一封一禅。汉武帝封禅,则是两封两禅。他在封禅前,也曾经召集儒生讨论。

这些儒生也不懂得封禅的礼仪,一人一个说法,难以施行。汉武帝把准备好的“封祠器”让他们看,他们又“拘于诗书古文”,说“不与古同”。不同在什么地方,怎样才与古同,谁也说不出来。

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礼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祭天。

第二日从北山坡下,在泰山下的肃然山再次祭地,如祭后土礼。祭时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

封禅毕,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以后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类同,但细节各异。 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刘)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形式上是废止了,但实质还保留着,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了。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

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时“陈户口钱谷籍于坛下”。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进行一次封禅,是要耗费大量资财的。贞观初,唐太宗要封禅,魏征进谏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

”封禅时“动役数州”,劳民伤财。贞观时期尚难支付封禅费用,耗费之巨可想而知。封禅并不会真给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见识的人早已认识到,如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就曾说过:

“帝王所以能大著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人,不闻在封矣。”唐太宗虽也想封禅,但他自己也认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桀纣。

” 既然封禅耗费巨大,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那么热衷?答案很简单,因为封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他们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进行欺骗。封禅的欺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一般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中兴之主只能修封。东汉光武帝时本想修封,梁松力争“以为必改,乃当天意”,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见,进行改封。

但未因此得到什么祥瑞,于是追究梁松的责任,把他杀了。 第二,封禅可以****。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禅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

因此,谁封禅就意味着他有政绩。封禅又是颂扬皇帝“功德”的机会,汉武帝在封坛上树起三丈一尺高的大石碑,上刻:“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第三,封禅可以“夸示夷狄”。封禅时有“夷狄”首领参加,可以向他们夸示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等。

宋朝的宰相曾率领文武百官、蕃夷僧道两万余人,请求真宗封禅。真宗无力收复幽、蓟失地,就想通过封禅,“镇服四海,夸示夷狄”,洗刷失地之耻。 第四,封禅能成“仙”。

据说黄帝因封禅而成“仙”。秦始皇、汉武帝都热衷于求仙药,他们“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想得到仙丹,长生不老。就连光武帝封泰山,改元易号,也是“其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见矣”。

不能长生不死,至少也想延年益寿。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封禅劳民伤财,统治者也是乐于举行的。

记得采纳啊

有哪些皇帝经历过在泰山封禅?

3楼:长老制

古代盛世,帝王去泰山封禅,是无比荣耀的事。但两千年封建史,真正去封禅的帝王,却一共只有六位。

先看看封禅是干什么的。“封”是用土来建祭坛,用来祭天,之所以选在泰山,是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最高,离神仙最近;还有一种解释是要弄个匣子,把祭文、印玺之类的“封”起来,对外界保密。“禅”是开辟土地的意思,在祭祀典礼上,划出一块土地用来祭祀地神。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放在一起就是祭祀天地。一般认为,只有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向天地报告功业。这种大场面,只有在天下第一神山泰山举行。

但是如此神圣的场面,为什么没几个帝王做过呢?甚至到后来,封禅这个词,完全就臭掉了。

第一位封禅的是秦始皇。因为之前没人搞过,不知道流程啥样的,就召集齐鲁儒生七十余人商量。儒生们认为车轮子都要包起来,以免伤害了草木,然后扫地祭祀,流程极为简单。

秦始皇拒绝了,他首先在山上修路,立碑祭祀,然后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整个过程对外保密,因此没人知道他祭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秦始皇封禅一直被后世非议。首先是他拒绝了儒生的建议,得罪了文人;在山上祭祀的时候,遇上大雨,遭到耻笑;关键是,秦始皇封禅后,秦国很快就灭亡了。因此,封禅这个事,从一开始名声就不好。

第二位封禅的是汉武帝。汉武帝似乎特别喜欢泰山,一生去过8次。他问儒生们封禅流程,大家都说不出来,他便决定用祭祀太一神的礼仪。

第一次封禅,只带了几个大臣,在泰山之巅举行封礼。第二次只带了一个人,是霍去病的儿子,因为霍将军下山后立即暴病而亡,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祭祀的。

第三位是光武帝刘秀。他派役夫1500人修山路,驺骑3000人在登封台上垒石头。提前十五天斋戒,祭天礼毕,更衣行封礼,然后禅梁父山。

第四位是唐高宗。大致程序跟光武帝差不多,只是场面大一些。

第五位是唐玄宗。他认为开元盛世,国力空前昌盛,封禅的目的是为天下苍生祈福。因此不仅不再保密封禅诰文,还将封禅诰文宣告天下。也就是从这次开始,外界才知道皇上在山上是怎么封禅的。

第六次是宋真宗。他为了制造神秘感,自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让人笑掉大牙。从那以后,泰山封禅就是越来越丢人,也就没有人愿意去了。

到明朝时期,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官方再也没有封禅活动。

河流水体自净的过程是怎样的,水体自净有哪些过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1楼 好冷的地 水体的自净 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通过一系列的物理 化学 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 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降低 有机的自净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所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 该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数小时之内即可完成 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

精益管理:持续改善的手段有哪些,什么是精益生产持续改善?改善步骤是怎样?

1楼 匿名用户 精益生产持续改善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企业现场改善取得成效 下面华致赢精益生产管理顾问师提出一些看法 精益生产持续改善1 标准化 为了达到企业的qcd目标,企业必须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对人员 信息 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每天都需作出计划,利用关于使用这些资源的标准有助于提高计划的效率,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