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尴尬的四大姓氏,流传上千年到了现在,却怎么起

2020-12-11 05:37:29 字数 5449 阅读 3356

1楼:暮静雨

第一个是苟姓,其实这个姓氏在以前是十分常见的,并且出现的年份非常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就已经出现了,在秦汉时期一跃成为了常用姓氏,明朝的时候依旧存在,史书上记载的苟曾是当时的大理寺少卿。有史学家专门对此进行过考证,发现最早的苟姓是黄帝的后人。

但是后来因为跟狗同音,不少后代都慢慢改了姓氏。

第二个是毒,这个词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不是什么好字眼,如果遇到这样姓氏的人大概心里也会咯噔一下。

第三个是死姓,出现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准确的说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在以前汉族人因为深知这个词的意思所以从来没有人叫这个名字,当时鲜卑族跟汉族起了争执,因为他们想要更好的入驻中原,所以换了汉族的姓氏。当时正好是处于战争时期,他们认为死这个字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军队的气势,可以让汉人听了就害怕,所以当时有一支大概一千多人的队伍统一改了这个姓氏。

第四个是操姓,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骂人的字,它是在这四种姓氏中出现最早的,是根据殷商时期皇帝封的官职改编来的。因为实在是太难取名字了,而且寓意也不好,所以现在大概只有一万多人还在延续这个姓氏,其余的都改变了,目前可以在南方地区找到一些这个姓氏的人。

中国最难取名的四大姓氏,怎么取怎么尴尬,像是骂人,是哪四大姓氏?

2楼:匿名用户

第一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操姓

操姓在取名字的时候,相信是非常难于选择的,因为在现代的语境之中,“操”这个字在当作动词的时候,是一个很下流的词,一般的人都不会把这个字挂在嘴边。

在历史上,最早有这个姓氏的记载是在《隋书》中:“(大业十二年)十二月癸未,鄱阳贼操天成举兵反,自号元兴王,建元始兴,攻陷豫章郡。”这里的操天成就是姓操名天成的,而在操氏族谱里,操天成自然就成为了操氏一族的祖先。

如今,操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量大约在1万8000左右,所以,一般情况下,你是很难遇到这个姓氏的人哦!

第二个难取名字的姓氏:苟姓

“苟”因为与“狗”同音,而在人们的口头表达中,跟狗有关的骂人的话,那真的是太多了。

因此,当苟姓的人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即便在日常生活里面,也是很不便的。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习惯,在称呼一些人的时候,习惯用“小x”或者“老x”或者“x总”。

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苟姓的人,再这么称呼的话,就会闹大笑话了,甚至可能会让对方很不高兴。因为不管是“小苟”或者“老苟”或者“苟总”,听上去都像是在骂对方!

当然了,“苟姓”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的,如苟变、苟晞、苟日新、苟芸慧、苟利军、苟仲文,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代,繁衍不息。

第三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死姓

“死姓”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比较难以选择的,因为“死”字本身所包含的不吉利意义,让无数人都唯恐避之不及。

“死姓”不是一个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流传下来的姓氏,而是由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拓跋部在施行汉化之后出现的。使用这个姓氏的人口很少,如今大约有1000多人,分布于了河南和宁夏等省,你要是能够遇到“死姓”的人,这样的几率堪比中了头奖。

第四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毒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犯了罪的人,特别是远古时期君主们在面对这些罪人的时候,除了杀戮之外,还会将其后代用一些很卑贱或者很恶毒的字眼去称呼他们,从名誉上打击对方,让其的后人一直处于被惩罚的状态之中。

“毒姓”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典型的姓氏。相传在唐玄宗时期,太平公主与一个叫做“窦怀贞”联合起来,想要推翻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事情败露之后,太平公主自杀,而窦怀贞则被唐玄宗处死,将其家**放。

并且迫使其族人改用“毒姓”来作为自己的姓氏,只是因为“毒”字和“窦”字在唐时期的读音相似。是不是听上去挺荒唐和可笑的,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荒诞不羁。

3楼:用户名持之以恒

第一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操姓

第二个难取名字的姓氏:苟姓

第三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死姓

第四个难取名字的姓氏:毒姓

端午节的来历

4楼:柠檬一家人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5楼:困难解决局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6楼:梦里心落

1、【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楚国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异常,为防止鱼儿吃屈原的身体,纷纷投以饭团。后来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伍子胥说】

在江浙一带,是说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

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

夫差拒绝了他的提议,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吴国百姓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7楼:纳令香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

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

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

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还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直接咨询我们的律师:宁波律师

http://china.findlaw.**/ningbo

河南律师

http://china.findlaw.**/henan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8楼:良藏蚁惬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

“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