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下联: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手机爱问

2020-12-11 05:03:23 字数 6890 阅读 6967

1楼:匿名用户

上联: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下联:王犬行雪山露露柳絮飞天

2楼:一身将影向瀟湘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的下联

3楼:繁华有一梦

乌鸦跳雪地

,片来片竹叶朝天。源

白鹅跳雪地,片片枫叶朝天。

红鸡走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黒马跃雪地,满地月芽朝天。

白鹅嘻春水,粒粒珍珠分边。

小鸡走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俊马过雪地,满地月芽朝天。

小鸭跳雪地,片片枫叶掉地。

4楼:想非非

黑猫钻树洞,啾啾小鸟惊鸣

5楼:匿名用户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6楼:香雪儿

黑马跃雪地,行行月芽朝天

求对联上联:花落无痕人不知求下联:– 手机爱问

7楼:匿名用户

出句:花落无痕人不知;

对句:月圆有怨结难解。

出句尾字是平声适宜作下联。

8楼:言智理

网络手机爱寻问

花落无痕人不知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是谁的诗句?

9楼:手机用户

这不是诗,是对联。下联是: 乌鸦跳雪山,片片竹叶朝天。出自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

对联请问: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下– 手机爱问

10楼:无奈何

出句: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这个句子太好了,甚难甚难!姑且一试,不满意请追问。

对句:龙凤穿云海,两行银影金光

11楼:欢乐

釜舟沉野渡,几分豪情壮志;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对联故事 18,李调元巧对巧遇

12楼:匿名用户

(一) 妙联妙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

胡成义在轿内朗声吟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也在轿中随口应道:

东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邀请李调元到家中饮宴。

(二) 自圆其说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

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云: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对苏东坡出了这个上联,苏东坡对不上来,只好请黄山谷将此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

“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

李调元听明白了,那人是欲借此事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地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

”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的本身,正是上联的对句,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

李调元又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孩童亦能解,诸公何足挂齿?”

在场所多数人被说得羞愧交加,但也有不服的。其中一**说:“不见得吧?我在四川任上时就曽试过,并不象你说的那样人人能对对子。”

李调元问:“试过何人?”

答:“一农夫。”

问:“足下的出联是?”

答: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

问:“农夫有何表示?”

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未应对一字。”

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听后愕然,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便退到一旁去了。

(三)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贴着一上联,看墨色纸张,贴的时间不长,但空着下联没写。上联曰: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李调元迷惑不解,问店主缘故。店主告诉他,今天早上一书生来店里吃饭,见桥上有一条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搜索枯肠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好贴在这里,期待有人能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欣然答应。

可当他仔细品味上联后,才感到此联不凡。他思虑再三都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飞来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这个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四)李调元与夫人对句: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五)牧童两难李调元

传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一牧童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一座小桥,李的轿夫把三块石头的桥踢倒了,牧童责问轿夫,李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是李大人吧?

听说你善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对好了,踢了我的桥就算了。”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闷闷不乐。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出’字,然后用剪刀剪成两个‘山’字。

李恍然大悟,次日一早便到约定地点去见牧童,对下联云:

剪开出字两重山

牧童大笑说:“李大人,这下联恐怕是你夫人想出来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

“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尺剪打交道,男子汉多用斧头。

何不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牧童接着说:

“李大人,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说完又吟出上联:

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

李调元当时也对不出来,回到家中和众门客共同商讨,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了下联: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可当他向牧童念出下联时,牧童又说:“这分明是个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对出这样穷酸气的对子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这样才有气魄。”!

李调元听了,连连称赞牧童是奇才,赞叹“后生可畏!”

诗思未必在霜桥什么意思

13楼:宝泉岭老边

在百度上查,这首诗句是范曾一幅画的题字。

霜桥,给人以宁静、清冷的感觉,很能引发诗意。但这里说诗思未必在霜桥,我看,是故意反着说,加强诗思与霜桥的联系。同时,令观画人把视线转移到画面的其他部分,感受画面传递出来的整体氛围。

14楼:匿名用户

树上长出了嫩芽,鸟儿开始活动了;桥上还有霜,没有行人。 通过寒树霜桥表现出冬日,鸟初动,人未行则突出时间早

哪位朋友知道四川才子李调元的故事呢?

15楼:情深奈何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五岁入塾,七岁能吟,号称神童;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在对联方面,更是才艺惊人,由于其超人的才智和辛勤的耕耘,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熟知他对联才艺的人大都对其赞不绝口,可番禺一年仅九岁的傅姓学童却偏不服气。某日,学童得知李调元下乡视察,便故意在李必经之路用三块石头垒成石桥,想以此来为难李调元。

过了两个时辰,李调元的坐轿如期来到顽童设置的路障处。因块石阻路,轿夫几脚便将此石桥踢毁。傅姓学童一见,佯装大怒,立即上前拦轿责问,李调元只好下轿调解。

学童佯装不服,不过,他还是提出了“和解”的条件:“听说李大人善联,今天由小人出句,请大人对句,对得好,方可放行。”李调元依约。

于是,学童立即出句:“踢倒磊桥三块石”。

这是个七言出句,李调元一听便知。开始他以为与之配对乃小菜一碟,谁知想了许久竟也无法对出,只好垂头丧气地依约打道回府。

李调元回家后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妻子见其不悦,问出缘故,笑道:“这有何难!”随即念出对句:“剪开出字两重山”。李调元一听,连连称妙。

第二天,李调元立即找到傅姓学童,并告之其对句。谁知学童听后立即笑道:“此联不像大人所对,应出自妇人之手。

”李调元大惊:“何以见得?”童子曰:

“男子汉气度宏大,该用大刀阔斧之联相对;而妇人不出闺门,只知针线女红之事,故得知!”李调元本来就有些心虚,一听此话,不仅羞得面红耳赤,而且也为学童之才智所叹服。

其实,李妻以“剪”对“踢”,以“两重山”对“三块石”,本十分贴切,可谓天衣无缝。况且,若非有移山倒海之神奇,又怎能“剪”出两重山?这气势显然是学童的出句无法相比的。

可惜此时的李大人也许是脑袋里出现了“短路”,所以才一再尴尬被动,而被小小学童白白奚落了一顿,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从容解意对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李调元在广东上任不久,便应当地文人墨客之邀一同郊游。他们一行来到一山青水秀的地方,只见这里风景幽静,悬崖峭壁上“半边山”三个字悬于半空。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一股清澈的溪水仍从崖下的路旁潺潺流过,路边立有一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李调元初来乍到,正心存疑虑之时,有位秀才解释道:“这碑上的这行字是宋朝苏东坡、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留下的。据传,当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环顾四周,立即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

”那人说完后,又对李调元笑道:“这碑上只有半边对联,看来可能是东坡先生无法配对才立碑于此。早闻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

”李调元一听就明白,那人求对是假,欲借此事来侮辱自己才是真。然而李调元可不是等闲之辈,他稍作思忖,便从容地笑着说:“这下联,其实苏学士早就已对出来了,何须再对?

”见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这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个个击掌称好。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接着,李调元又说道:“像这样的意对,在我们老家四川连孩童也能对出,这等玩艺儿诸公何足挂齿?”此话一出,刚才还在李调元面前故意卖弄的那个秀才立即羞得无地自容。

其中有一秀才仍不服气:“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不料请其联对,均呆若木鸡,无一能对。”李调元笑着问:

“一试何人?”秀才答:“一童孩。

”李调元问:“足下所出何对?”秀才答: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

”秀才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

“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其联对应是:‘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众秀才愕然,片刻之后,大家如梦初醒,立即自觉地排成一行,恭恭敬敬地向李调元深施一礼:“大人对联才艺,果然名不虚传”。

才子即景对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乌鸦跳雪山,片片竹叶朝天。

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顶风冒雪赶回京城。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他突然发现店里厅堂的墙上悬挂着半副对联,只见上面写着: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这下联到**去了?李调元迷惑不解。后来,他从店主那里方才得知其中的原故。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有一书生早起到这个小店饮酒,怱见店外霜桥上有条黄狗匆匆走过,一行清晰的“梅花”脚印立即映入眼帘。于是,他随口就吟出了“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这一上联。然而,此后他尽管费尽了心机,却再也吟不出下联来。

出于无奈,他只好将上联书就后挂在这里,以期待有朝一日能有人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先生就是声名远播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满怀期望地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奇才,也好让我们也见识见识!”李调元觉得这并非难事,于是欣然答应。

可当他仔细品味后,才知出句字字千金,的确不凡。他思虑再三,仍难寻佳句,不免有些心焦。这时,忽见几只乌鸦落在门前山坡的雪地上正蹦蹦跳跳寻觅食物,他立即有了灵感,赶紧要来笔墨一挥而就:

乌鸦跳雪山,片片竹叶朝天。众人见后,无不齐声喝彩。

回文谐音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某日,川东一座古刹内钟声阵阵,烟雾缭绕。才子李调元便乘着浓浓的兴致,走了进去。

庙中和尚素闻李调元之大名,长老连忙亲自接待,除领着李调元在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个够外,还特地办了一桌丰盛的素宴予以款待。

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几次欲言又止,便问其有何难事,长老这才说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卷被长老视为珍宝,画卷出自长老的师傅之手,画面为三两枝出水的荷花,由于其笔法简洁,晕染得当,远观恰似真花儿一样。只是画卷还尚存一点点遗憾,长老及其师傅至今仍心有不甘。

据说,当年长老的师傅画完此画之后,恰逢江南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请其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毫不推辞,旋即悬腕展臂,大笔一挥就写下了“画上荷花和尚画”这几个大字。长老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

“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即甩笔而去。

李调元听长老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看看这幅颇有些来历的画卷。长老马上焚香净手,然后揭开方丈室中那面挂在墙上的红缎,李调元一看,果然是画妙字绝,他望着唐伯虎写就的这半边对子寻思了好半天,这才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原来,这句七字对不仅是个回文对,而且还是一谐音对,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不过,李调元毕竟是李调元,他对画卷沉思片刻后便微微一笑道:“长老,请借墨砚一用!

”长老立即将一支大号提笔捧到李调元面前:“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便紧靠唐伯虎的上联之旁写上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师傅的遗憾没有了,长老也终于圆梦了。从此,这幅画卷也就成了这座古刹的镇寺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