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常家大院的后人分布在哪,山西常家的简介

2020-12-10 10:54:20 字数 5423 阅读 9244

1楼:匿名用户

从清乾隆年间八世常千获赠皇家修职郎开始到清朝灭亡,常氏有“功名”的男人132人,受封的女人100余人,仅诰命夫人就多达17个。从八世到十六世,常氏考取从进士到秀才者,多达146人。其中进士1人,举人10人。

被誉为“常门鸿儒”的常家十四世常赞春,是集书画家、作家、教授于一身的鸿儒大家。以书法名重一世,曾在山西官场供职数年的常旭春,在辛亥革命后,辞官从商,担任保晋公司第四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要职,直到日寇入侵。据常家后代远居加拿大任山西同乡会会长的常崇敏老先生介绍:

现常氏后代中任正副教授以上职务者达70余人,其中现成都大学就有一位。

2楼:常国辉槐东

常氏后人在全国各地都有,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高阳镇槐务村九成常姓公民.

山西常家的简介

3楼:水滴沙

次市车辋村。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清代开拓万里茶路,商号遍及大江南北,远及欧洲,号称儒商第一家族。

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有过两条国际**通道,一条是赫赫有名的" 丝绸之路" ,另一条是起于清前期,通向欧洲的 "茶叶之路"。 "茶叶之路" 是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经160年才在中、俄两国**与商人,特别是山西商人努力下,开辟的一条国际商贸通道。这条通道,南起中国福建、江浙、两湖等省,北至俄罗斯及欧亚诸国,长达数万余里,在时间上长达近200年。

这使得明朝以来就开始兴起的山西商人,将其事业发展到了令人目眩的辉煌。而在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

因为常氏在对俄**中极具远见和谋略,不久便将生意做到**境内,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常家商业兴旺发达,能绵延200年长盛不衰,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注重培养人才,兴学育人,六七十个家庭几乎每支都有书房或书院。更难能可贵的是,常家施行了一条"学而优则贾"的方略。

他们注重源源不断地将最优秀的人才首先输送到商业上,被推为三晋儒商。

常家在山西有儒商第一家之称,常家对读书和功名的重视。常家有自己的私立学校,取名石云轩书院。这个书院是很有内容的,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共42个帝王和慈禧的手迹刻帖、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帖及清朝诸多名人和常氏家族书法刻帖。

诗书传家是常家大院另一重要看点,也彪炳着常家的儒商特点。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明末清初,常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后街。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南北、东西两条大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占地60万平方米,蔚为壮观。

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现在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也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

以后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三晋儒商的风采吧!欢迎到山西来!

乔家大院的后人现在都在**?

4楼:帅帅的猪胖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从乔贵发算起,乔致庸是第三代),大多数人都在北京。

1938年,日军进入祁县,乔家为躲避战火,举家到京、津一带避难。

乔家后人大多是公职人员,属于工薪阶层,普通而平凡,但还是很重视教育。乔致庸的11个孙子辈中,除三人仍经营族业外,其余既不经商也不从政,就以股本分成,而把相当多的部分作为教育经费。到玄孙一代,20个子女中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

5楼:匿名用户

真想和你们一起走(西口),可惜年龄(大了)不行了。”说这话的人中等身材,短发,戴着一副眼镜,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她叫乔平生,是乔贵发第七代后人。

在乔家大院里,家谱显示乔家后人分布在北京等地和国外,而在包头,记者寻访到了乔平生,她退休前是包头百货公司党委副书记。

乔平生说,她的父母居住在北京,她出生后,顾名思义取名“平生”。她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把她送到呼和浩特姨妈家,几年后,她随姨妈搬迁到了祖辈创业的地方——包头。小时候,乔平生经常听到祖辈创业的故事,而她第一次走进乔家大院却是在10年前。

当记者问乔平生看到祖辈建造的深宅大院的感受时,她爽朗地笑了:“我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的主人们为什么舍弃豪华宅院背井离乡了呢?

乔平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揭开了这个谜团: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攻占了祁县,她的姥爷时任县干部,为了支持八路军抗日,3次秘密购买了****伪装运送给抗日战士。在最后一次运送****时,被汉奸告密。

当姥爷听到日寇要来杀人的消息后,立即通知了亲戚乔家。两家人连夜逃离了祁县,落地异乡。

常家大院的创始人及其后代是准

6楼:函美媛戈钗

搜一下:常家大院的创始人及其后代是准

7楼:匿名用户

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

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已、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

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这两条街,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

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常家大院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

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山西王家大院的后人现都在**? 5

8楼:素衣白裳

我们一直在大院在的村子里

9楼:靠近很久

我们在山东,出来好几百年了应该

10楼:王

我有族谱,是山西王家的后人,现在在辽宁

11楼:敏小奇

跟这个楼里的人想认个亲 我姥爷他爹迁到了河南 到我妈这现在定居北京

12楼:北大街羊肉门口

我是陕西王姓,山西大槐树过来的。

13楼:匿名用户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回老家,听堂叔说,我们王氏家族是从清朝的时候回

一个村子集体答从山西太原迁到现在的徐州邳州炮车镇的,现在村子里好多家庭还代代相传做的一手地道的山西小吃。有机会一定要回山西太原的王家大院祭祖

14楼:匿名用户

族谱我没看见,奶奶说我们王家祖上是做豆腐发家的,到了爷爷奶奶这一辈还在做豆腐作坊,晚一辈的没有将豆腐手艺传承下去,做什么的都有,其实我自己都不太确定,我现在在江苏

15楼:匿名用户

我也是山西王家后人,现在江西,这种事情没人冒认的

16楼:匿名用户

我山东王家的,好像是最早有两兄弟从山西出来的

17楼:

我也是王家大院后人,以前太爷爷的爹是太原出来的,现在户口划在上海,其实是与江苏交界处,是从江苏一点点搬迁过来的

18楼:95王琦

很多年以前我们族搬到甘肃了,我是26代

19楼:寒花一现

打地主的时候估计不是跑外国就是做了鬼了

20楼:匿名用户

我是山西王家大院的后人,我们家谱记栽有,在王家大院供奉的那祖先是太子晋,我们是太子晋和太上元妃的后代,太孑晋两个儿子,一个在山东另一个在山西,而我的祖先是山西,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就搬来广西了

21楼:匿名用户

我家祖先也是王家大院的,现在在重庆。

22楼:游弋昇

我祖先也是那里迁移过来的,不知道我算不算!我在河北

23楼:我

看家谱我是山西王家大院后人,我现在在江苏。

24楼:匿名用户

听说,出国了我去过王家大院。

25楼:帅猪猪不笨

我去那年(2000)家谱是写的 很多人在国外。。。。

山西王家大院族谱中王大本排位在哪我们是他的后人

26楼:匿名用户

没有公布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祖先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

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