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水中应天
有十八颗的也有二十一颗的,最常见的是一百零八颗。上品的也有一千零八十颗。就拿一百零八颗的来说,再加上隔珠佛头最终应该是一百一十二颗。
十八颗和二十一的由于太短没有隔珠只有佛头。特殊的还有根据自己的愿力来定的,比如黄念祖居士就是四十八颗念珠为了贴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也还有二十七,五十四的。
但是都极其少见。
2楼:狄林涵
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
念佛时手中所持的佛珠有多少颗
3楼:因缘法
多的那种,一般是108颗,小的不定,有14、18、21颗的佛珠。
一般念佛计数,一手拿大圈的,一手拿小的。先以大的计数,念一句佛号捻一颗珠子,圆满一遍为108遍佛号,这时候另一手捻小佛珠串一个,这样小佛珠串捻的数乘以108,就是所念佛号的数量。
4楼:手机用户
按颗粒多少分为挂珠,持珠和戴珠大类。挂珠一般是一百零八粒和五十四粒,挂在颈项:持珠为手持方便之用,一般十八粒,也有用二十一粒、二十七粒和三十六粒的:
戴珠是戴在手臂、手腕上,一般十八粒或十四粒,因手腕粗细不同也有更少的。 【念珠】 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 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
其梵文原语凡有四:(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二)aks!
a-ma^la^,音译阿叉摩罗,珠鬘之义。(三)japa-ma^la^,念诵鬘之义。(四)aks!
a-su^tra,意译为珠之贯线。 盖梵语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
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念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时念珠之使用业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乌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奥义书(梵rudra^ks!a -ja^ba^lopanis!
ad ,据传编于四世纪顷)中,记载乌嚧陀啰佉叉(梵rudra^ks!a )即金刚子念珠及其功德;另于恶刹摩利加奥义书(梵aks!ama^li^kopanis!
ad )中则详述念珠之制法、功德、材料,并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昙五十字门及其深秘之义。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时代,恐系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后。而在我国,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则始于隋唐之际。
盖今北传佛典中有关念珠之记载虽多(多为后期之经典),然律部经典却未有任何记载,且以律典为所依之南传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故知念珠虽为我国、****、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僧俗所携行之重要法具,甚至成为佛教徒之标帜,然溯其本源,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于佛陀所制律仪亦未有此类记载。 于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之起源,一般多以木患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之开示为通说。
木患子经(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
十、若二
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此外,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另有不同记载;亦有谓念珠之**,系由比丘计算布萨日数所持之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 念珠之颗数,诸经所载不一,略举较常见之用法:
(一)木患子经作一百零八颗。(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
八、五十
四、四十
二、二十一颗等四种。(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即一百零
八、五十
四、二十
七、十四颗等。(四)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以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一百零八颗为最胜,五十四颗为中品,二十七颗为下品。(五)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谓上品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
此外,另有三十六颗、十八颗。上记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颗为最普遍。 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
(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
(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然上记颗数与表征意义之差别,仅系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赋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所举示者。
--------- 有关念珠之材料,诸经所载,种类繁多:(一)陀罗尼集经卷二列举金、银、赤铜、水晶、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举出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三)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举香木、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等,则分别列举
十、十一、十
二、十四等种类。 念珠常附加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颗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颗及两颗两种,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又称四天珠,乃附加于一百零八颗中间之四颗小隔珠。
密教之念珠,通常于第七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二十一颗之后插入数取。记子又称**珠,一般有十颗、二十颗,或四十颗,系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遍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计数。若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为水晶所成),则称助明、净明、维摩、补处菩萨。
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载,诸珠表示观音,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还,否则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诵咒念佛,能产生诸种功德。
据木患子经载,若念诵佛陀(佛)、达磨(法)、僧伽(僧)之名,满二十万遍,而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则命终之后,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乐行。另据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载,若以金、银、赤铜、水晶等诸宝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诵咒、诵经、念佛,当得十种波罗蜜之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佛无上之觉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获功德亦有异说。
陀罗尼集经谓各种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则谓,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俞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念珠,于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得无量无边不可说之福德。此外,守护经、数珠功德经、瑜伽念珠经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为最殊胜。
于密教中,正念诵等盛仪修法时所用之念珠与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区别。盖于法会中,念诵既毕,于掌中蟠妥,顶戴发愿,其后则连同金刚杵等法器置于宝筥中或银盘上,不得与日常生活随身携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 仪法会所用之念珠亦别于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纯水晶所成之念珠,称为装束念珠,特用于盛仪中。
此外,交杂少数其他材料而成者,则称半装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之别,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规。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羯啰经之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莲华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啰叉子之念珠。
以五部而言,据守护经、瑜伽念珠经等之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银、琉璃等诸宝,莲华部用莲花子,羯磨部用种种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于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顶髻、身、颈、臂等之分别。 此外,密教经典对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详细之记载,以五部而言,据摄真实经载,于佛部,应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于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于宝部,以右手姆指与无名指;于莲华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于羯磨部,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
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经载,于佛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于莲华部,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于金刚部,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于密教诸尊中,手持念珠者颇多,如胎藏界外金刚部之火天、准提佛母、千手观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观音系于其右方之一手持执念珠,称为数珠手。[大日 经卷一具缘品、一字佛顶轮王经卷
四、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一数珠仪则品、释氏要览卷中、开元释教录卷
三、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类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佛家念经时,手里拿着的一串佛珠里由几颗组成?
5楼:匿名用户
念珠的颗数
一、念珠按品级划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晶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2、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3、中品为五十四粒。 4、下品为二十七粒。
二、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
(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三、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
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
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 菩萨界;⑩.佛界。
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间。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
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
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萨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 5、三十六粒,含义与一百零八粒相同,为携带方便遂三分之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和第四果阿罗汉的“九无学”。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与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罗密和佛果。
9、十八粒,意义与一百零八粒同,为携带方便,遂六分之为十八;或谓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0、十四粒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观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或也可表示《纯王经》所说的十四忍。
四、念珠结构分为两大类: l、单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数目的子珠组成。
2、复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还有隔珠(又称为数取),**珠(又称为记子),记子留,或一些饰物。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两粒的。
唐蜜修法的念珠为两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颗的,和五十四颗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
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弟予珠一般体积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密。**珠也可用来记数之用,每念一串珠,拨一粒**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