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可恶,更加坚定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只有祖国强大了,谁也不敢欺负。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因为越是写圆明园昔日
2楼:比优花园宝宝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主要有三个目的:(1)因为第一自然段作者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有必要再现圆明园辉煌的往昔。(2)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英法联军的强盗暴行进行对比,一扬一仰,一美一丑,把美的东西毁掉,这就是一个悲剧,这样写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3)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描写侵略者的暴行能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有什么感受
3楼:骄傲的智者
我感受到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灿烂的文化,对此我很自豪,然而这许多艺术瑰宝却惨遭毁灭,我除了惋惜,还对侵略者野蛮行径无比的憎恨。
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大量生动的文字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4楼:顺天麟
花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用对比手法。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5楼:一滴水的海洋
作者的意图是用存在时的辉煌来反衬毁灭后的破败,通过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内心得到震撼,引起共鸣。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圆明园
6楼:李静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重点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楼:纳姐看世界
课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突出了它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以及巨大的价值。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化为灰烬。这种反衬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以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也更能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楼:cxs雪时
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让人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名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从而激发我们的什么?
9楼:韩琴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当1860年10月9日,法**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正当清**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声称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
陷入火海的圆明园迫于压力,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九龙司和北部的大片领土,索要到1600万两**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大大加强了对清**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
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
10楼:不变的木申
文章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让人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名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感情
11楼:幌缕垢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用大量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园林瑰宝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让人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灿烂文化的感情。
12楼:匿名用户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它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也是为了说明英法联军的罪恶之深。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中华复兴而努力!
13楼:董应飞
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人们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惜,更能激发对**、可恶、贪婪、的英法联军无比的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4楼:匿名用户
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尔。从而激发了我们的不忘国耻。
15楼:匿名用户
让读者只道毁灭的东西多又珍贵,被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凸出被毁是一件今人痛心的事,从而激发对被祖国灿烂的热受,对侵略者的痛恨。
16楼:匿名用户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17楼:清寒月影
反衬今日的荒凉,体现侵略者的野蛮,对我国瑰宝的破坏之大,引起读者共鸣,激起惋惜遗憾和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爱国报国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字
18楼:金果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
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得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
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
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
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
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
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
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
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 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
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
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
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从和_方面描写了圆明园,表达了作
1楼 匿名用户 是从圆明园的景色美丽 收藏文物 和圆明园的毁灭,请采纳,谢谢 2楼 匿名用户 从景色 收蔵 毁灭来介绍 3楼 匿名用户 要表的了作者对什么都无限热爱和对什么的无比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从而激发我们的什么? 4楼 韩琴 《圆明...
圆明园毁灭前最美的景物描写,圆明园被毁前的景色描写 要景色描写啊~ 5
1楼 灿烈灿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