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中易中天,于丹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0-12-08 21:00:29 字数 5577 阅读 3698

1楼:匿名用户

将中国高雅的传统文化低俗化,迎合了社会上一些低俗人的低级趣味!成就了一批"文化名星"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

2楼:老三学长

今天晚上9点,我准时收看了于丹老师关于家教与门风的讲座。她表示,重建中国的家教和门风,重在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她呼吁,家庭要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不被现代科技绑架是幸福的关键。

老师强调:先家教后学校教育,中国的父母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现在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使人们不知道通情达理,明辨是非,能否在家庭中恢复家教和门风,对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意义深远。

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进了门要孝顺父母,出了门要友爱兄弟。要言语谨慎、忠诚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义道德。

在于丹老师看来,人的成长的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第二段是社会教育;第三段才是学校教育。中国的父母家长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陷落于专业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教和门风这样的基本教育。

老师讲到要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家长从小就应该向孩子灌输慈善的习惯,不要认为慈善是重大灾难发生时才临时起意的,或是富人明星才做的,我们不一定有钱,但如果我们愿意帮助别人就可以了,把培养恻隐之心变成一种课程。孩子如果知道,因为帮助别人,所以他有尊严,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百家讲坛》易中天与于丹谁讲的好

3楼:匿名用户

于丹的太重于语言的华丽,思想深度弱了一些。

有深度的思想是不需要用华丽的语言来堆砌的

易中天的更质朴,而不失引人入圣。 一首

大江东去浪淘尽...

立刻把思绪带入了那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引人入胜

思绪万千

4楼:匿名用户

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讲座与书

中也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的去接受一切。

5楼:匿名用户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认为易中天,能把智慧与幽默结合得不错

从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红楼梦,于丹讲论语选一个专题谈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写文章怎么写?

6楼:且放轻松

三个题目任选一个都可以从不了解——了解——喜欢——着迷——研究几个程度谈自己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本来不了解,听了三个人讲后了解一点并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进而对其着迷,深入研究大量理论书籍...

7楼:飞梦_雪上月

那估计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传

8楼:

我觉得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化来讲,他们给人的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俗易懂的说法,让人听得明白,又易于接受,这可以是今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好的方法。

9楼:匿名用户

可以这么来写啊

就说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10楼:小弟要提问

。。。。建议把主题定为经典文化该课堂传授还是以现代视角传播

11楼:匿名用户

读他们的书,然后再写

12楼:匿名用户

我也想问啊.想不出来

于丹为什么遭到那么多人的批判?

13楼:高考天地问问

说的话没有一点实际用处,类似于鸡汤一样,没有核心价值,就像是废话一样。

14楼:茫茫觉后

近年来人们对于于丹的看法,正是证明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就算是孔子复活了讲论语,也没多少人认可!

15楼:abc晨曦骄阳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版是真理,那么,一个权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 “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

16楼:消费国接货

谁都想在老虎屁股上面摸一下以展示自己的胆识,与其说是反对于丹还不如说是看不惯别人出名,来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愤恨

17楼:手机用户

于丹在古代最好的职业就是太监

18楼:乌兰

传播国学文化国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国学大师公开讲《论语》受回热捧,让**中国的水军们坐答卧不安!什么演讲内容是正确的废话,高跟鞋不妥,生活奢靡出场费10万,,,请问是在妒忌国学大师的收入太高还是在妒忌国学被热捧?

19楼:匿名用户

谁出名谁就挨批,管他有没有真才实学,关他讲的对不对,反正你一夜成名我就要臭你,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管这么多干吗?你怎么想又何必问别人呢?

20楼:铁打不过

已经禁了一个罗坤生,还要禁一个于丹么

21楼:中合设制

于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余秋雨,其实是有同等才华

,然而于丹专和余秋雨更加属有信仰,他们的信仰可以让他们即遭遇使万箭穿心,千古唾骂也可以活的很快乐,很淡定,很从容,因为他们是行不言之教,他们说的那些,他们都能做到,不信人民群众就试试他们,他们内心是圣人啊。

22楼:匿名用户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假的,不会给社会带来好处

跪求!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地理、宗教等方面谈谈对中国文化的了解,500字左右~

23楼:匿名用户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

“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