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送灯习俗,送几对,都有什么灯

2020-12-08 13:40:27 字数 5116 阅读 9004

1楼:易卜人生闯天涯

呵呵 陕西长安区的问题吧? 一般送一对就可以了,送大红灯笼状灯笼是常态,如果是给外甥女送,可以送莲花灯啊,金鱼灯等,但要成双,如果给外甥送,可以送走马灯,宫灯等。大小尺寸丰俭由人。

送灯的习惯: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给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送灯习俗的地区有哪些 5

2楼:匿名用户

山东没有,汉中也没有。其他地方我不知道

3楼:匿名用户

溧水老习俗正月十几送灯

送灯有说法么

4楼:匿名用户

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5楼:浮世芳华

在古代,不管是放飞升空的还是水上放的孔明灯,是在七月半这天,人们超度亡魂,祭祀祖先,寄托哀思所举行的一种形式。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在现在就送灯来代替孔明灯聊表心意了

送灯习俗的由来

6楼:没头没脑

元宵节“送灯”活动,有美好的寓意,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回们含蓄地把“灯”和答“丁”联系起来,民间的“·送灯”活动就是以游灯为形式,寄托人们在新年伊始,祈福未来的一年家族添丁发财,平安顺利,心想事成的美好心愿。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含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台湾方言的“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过去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

陕西风俗里"全灯"习俗的由来,及对孩子的意义

7楼:匿名用户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方面,陕西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当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俚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习俗。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初三到初六的居多)中的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大灯笼,还有十支蜡烛。“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

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这个风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

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的歇后语了。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久而久之,这种庆典影响的范围渐渐扩大,并开始被广大城乡的人们所接纳,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估计以后孩子越来越少,这样导致舅舅没了,姨没了,姑也没了,那这个风俗……也快没了……哈

8楼:cjjy久久

我好吃ti

送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没?

9楼:匿名用户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

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

“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

“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

“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

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10楼:匿名用户

那是取之于孔明放天灯的典故~那是象征对美好的愿望的一种寄托之情~~

送灯习俗的由来

11楼:黑马王子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

“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

“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

“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12楼:我来问道

我们这儿有一个风俗,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他们都在田野里孤寂在躺着,只有到清明、七月

七、十月一和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到后代的香火,银钱。每当一家人过年时候,总不会忘记祖上筚路篮篓地为保存这个家的艰辛,年三十,把祖宗们接回家过年,十五,年过完了,我们挑着灯笼把祖宗们送上路。在我们的心里,送祖宗上路,是自己的一份孝心,一份功德。

祖宗们会在冥冥之中祝福他们的子孙们,也会监督着他们的子孙。

以前,送灯是萝卜挖空了倒点棉籽油,装上灯捻子点着,灯头又大,烧时间又长。再后来,人们就用蜡烛,怕风吹灭,就建一个纸围子。送上灯后,放烟花爆竹送祖宗上路。

每年十五的晚上,站在村头向田野里望去,远的,星星点点,近的,灯火通明。烟花爆竹此起彼伏,鞭炮声响成一片,很是热闹。死去的人在烟雾氤氲、鞭炮齐鸣和烟花炸开中灵魂得到安息,活着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感到生命的可畏。

13楼:匿名用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副副班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