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百度用户
a、爆竹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花草、树木等燃烧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a.水滴石穿,金石可镂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
2楼:哦的啊
a、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只是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燃烧有新物质燃烧为化学变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燃烧为化学变化;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烧**有新物质燃烧为化学变化.
故选a.
下列诗句或俗语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野火烧不尽,春风
3楼:小爱
a、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只是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故选:c.
下列诗句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爆
4楼:33283卵还
a、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焚烧碳酸钙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故选d.
物理变化的诗句
5楼:匿名用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6楼:倚楼丶丶听风雨
你知道这首古诗里描述的物质产生了什么变化吗
化学变化诗词
7楼:匿名用户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的形态变化 物理变化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化学变化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烧石灰 碳酸钙分解 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学变化
8楼:匿名用户
我记得我从前只考过石灰吟那首诗,其余的貌似没考过了,不用担心的,应该只有这个的吧~
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
9楼:纯洁舞动丶a价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碳酸钙在高温下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有化学变化发生,故选项错误;故选b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
10楼:黑夜蝶幻舞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11楼:匿名用户
物理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
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12楼:堕落の天王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时候还是石灰石。(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 --- caco3 =(高温)= cao + co2↑
粉身碎骨浑不怕 --- cao + h2o = 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 --- ca(oh)2 + co2 = caco3 + h2o
13楼:匿名用户
化作春泥更护花,化学变化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物理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14楼:匿名用户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的形态变化 物理变化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火药燃烧 化学变化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烧石灰 碳酸钙分解 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蛋白质变性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15楼:匿名用户
a.我鄙视这种题目,出这种题目的人本身最不尊重我国古代文学,他有这点时间去出这种烂题目怎么不去多给学生做几个实验啊,自己以为自己语文学的很好吗?这种sb
16楼:匿名用户
怎么都是第一个呀,我选最后一个。物以类聚。hh
17楼:匿名用户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8楼:谭银光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产生二氧化硫
c烧石灰
d蜡烛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