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有效弦长一般有多长,请问古琴的七根琴弦长度和宽度都是一样的吗。

2020-12-07 14:36:43 字数 5094 阅读 8253

1楼:开小号练级

标准有效弦长是110cm。稍微长或短几毫米也没关系,严格说来岳山高低对振动弦长也会有少许影响。

2楼:匿名用户

老王说在110~114之间,老琴也有个别长于和短于这个尺寸的.

请问古琴的七根琴弦长度和宽度都是一样的吗。

3楼:匿名用户

一至七弦,有效弦长一样,弦径由粗到细。

4楼:扬州土豆丝

,,,,标准有效弦长是110cm,但是有的有稍微不同

请问有谁知道古琴的弦有多长?

5楼:匿名用户

古琴弹弦乐器。唐代己有月琴之名。

其形制与阮相近。清代,琴颈缩短,演版变为现代的样式,音权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

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音域为两个八度。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

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 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常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伏羲式古琴长度

6楼:匿名用户

琴的长度与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常讲是三尺六寸五分,但会根据斫琴的实际情况,有多少出入。另外,膝琴会短一些。

7楼:开小号练级

琴体总长120-128cm,有效弦长110cm

古琴徽之间的距离,

8楼:独爱紫萱

不是完全固定的

古琴有十三个徽位,从岳山到龙龈(从琴首到琴尾)依次为一徽、二徽……十二徽、十三徽,琴谱上标注的还有×徽×分,含义如下:

卜 ——徽外,十三徽中心向龙龈方向延伸约2厘米的位置。

十二——其实并非十二徽,是十二徽中心向龙龈方向延伸约2厘米的位置。

十八——十徽八分,从十徽到十一徽的4/5(或8/10)处,靠近十一徽。十九

八キ——八徽半,八徽九徽中间。

七九——七徽九分,从七徽到八徽的9/10处,靠近八徽。

七六——七徽六分,从七徽到八徽的3/5(或6/10)处,靠近八徽。

七**——六徽四分,从六徽到七徽的2/5(或4/10)处,靠近六徽。

六二——六徽二分,从六徽到七徽的1/5(或2/10)处,靠近六徽。

六五六——五徽六分,从五徽到六徽的3/5(或6/10)处,靠近六徽。

五四六——四徽六分,从四徽到五徽的3/5(或6/10)处,靠近五徽。

四四——四徽四分,从四徽到五徽的2/5(或4/10)处,靠近四徽。

四常用的就这些,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位置,具体演奏时还需要自己作微调。

9楼:谬醉柳詹思

刚量了一下我家的伏羲,用直观的方法回答你!因为以7徽为中心两边徽位是对称的,我就简单写了。

1-2徽、13-12徽:5厘米

2-3徽、12-11徽:4厘米

3-4徽、11-10徽:6厘米

4-5徽、10-9徽:

10厘米

5-6徽、9-8徽:

8厘米6-7徽、8-7徽:

11.5厘米

每张古琴的做工不同,可能会有偏差,但不会太大。

古琴 琴弦至琴面的距离 10

10楼:lenny良

龙龈高度1毫米,七徽高度不低于5毫米,不高于6毫米,以这两个数据为基准就可以了,两点确定一直线,一直到岳山,岳山高度没有绝对标准,因为低头的深度也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关键是七徽高度,高于6毫米肯定抗指,低于5毫米肯定打板,有效弦长1110毫米最好,太长也会抗指,太短琴轸容易松动走音,振动不够声音也小

11楼:

是自己斫琴?

弦距没有标准,综合岳山高度和低头来定。自己斫琴先上琴绷试音呗。七徽处一般距琴面0.5公分,岳山一般1.5公分。

12楼:枯雨流蓝

一弦十三徽 0.1

二弦十三徽 0.1

三弦十三徽 0.1

都是0.1啊

琴弦至龙龈是什么意思 琴弦最远端到龙龈的距离吗?92cm琴弦至低头 低头??低头是什么 说清楚些好吗岳山至琴面 2cm

13楼:

各弦七徽位置距琴面半公分

关于古琴桌的尺寸

14楼:匿名用户

从前弹琴用的

琴桌,有单人琴桌和双人琴桌两种。桌面有石制的,也有木质的。 一般说,琴桌要用干透的松质木料制成,桌面不可太厚,以帮助古琴发音,增加音量。

琴桌必须做的稳固勿使摇动,以免影响弹奏效果。琴桌要低,专用的琴桌,高约73厘米(较普通用桌略低),座位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

查阜西先生曾经说过:“良以琴家之琴为供弹弄之用,有可弹之琴即足,妙音希声大半出人心手,不尽由于琴之良窳,更无关乎琴之新古。且琴家敬其业,亦无暇听音之外分心鉴古,昂琴何与于琴家?

”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徽位是如何定的

15楼:琴书相伴的老巢

《说文解字》说:徽,衺幅也。一曰三纠绳也。

从纟,微省声。《辞海》〔徽〕条亦解释道:“琴徽,系弦之绳。

”很明显《说文解字》与《辞海》的解释,与我们现在对古琴“徽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倒是更像是在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绒扣”

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湖北曾侯乙墓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均有古琴,分别代表了战国与汉初时古琴的形制。可以从**中看出来,此时的古琴并无徽位之分。那么古人是如何寻音位以辨音呢?

我们可以猜测是纯靠听力来辨别徽位的。在**发展之初,和谐的声波震动是演奏者的一致追求。于是,可以想象,在古琴制作时,制作者发现,在古琴的有效弦长内,以中间为例(即现在的七徽)一分为二,左边泛音高与右边泛音音高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于是以此演奏。

而习琴的人也都知道,古琴是不必调至绝对音高的,相对音高下,只要音高和谐,是一样可以演奏的。

慢慢的,更多的演奏者发现,古琴等分三份,则三分之二与三分之一处相同;等分四份,则四分之三与四分之一相同;等分五份,则五分之四与五分之一相同,五分之三与五分之二相同;六八类推。其实到八分的时候,已经出现重复的了,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呢?为什么一定要凑齐十三徽?

现有说法都是以“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时,将人事与天地相参,是古人的习惯。这点,许多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

至于暗徽为何变为明徽,笔者有个大胆的猜测,在文化相对比较普及的两汉时期,尤其是董仲舒喊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口号之后,文人阶层的出现,使得古琴的普及成为必要。这些文人出于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对古琴的喜好,对于“礼乐”的重视,便将古琴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

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古琴会在历代文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自西汉中期,古琴已成为大部分文人必修的一样技艺了。但是耳朵并不敏锐的人无准确寻找徽位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明徽了。

至于为何要凑齐十三徽,前边已说。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十年代,关于古琴徽位出现时间的研究类文章层出不穷。古琴十三徽具体出现的时间,有文献可证为魏晋时期。嵇康《琴赋》便有“徽以钟山之玉”之言,文字谱《碣石调·幽兰》亦有表明徽位,南朝的画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嵇康抚琴所用之琴亦有十三徽。

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在《三论琴徽》中提出,认为徽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西汉。但至今并无西汉晚期及东汉时期古琴或者相关书画作品以证,除了感叹一句“文献不足故也”实在是别无他法。

虽无法确定徽位具体出现时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徽位的出现,对古琴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古琴融入非职业琴人生活中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前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许许多多热爱古琴**的人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16楼:百度用户

授课老师均毕业于相关**院校,又师承名师,规范科学的教学方式,既能快速学古琴,又能掌握正统的古琴文化。下面为大家更好的理解古琴先讲一下,古琴的徽位是怎么来的。因为古琴的琴长(比如膝琴只有七十到九十厘米)不固定 所以徽位间的距离也不固定七徽是在有效弦长的二分之一处 (二分法)

六徽和八徽是在有效弦长的五分之二处(五分法)

五徽和九徽是在有效弦长的三分之一处(三分法)

四徽和十徽是在有效弦长的四分之一处(二分法)

三徽和十一徽是在有效弦长的五分之一处(五分法)

二徽和十二徽是在有效弦长的六分之一处(五分法)

一徽和十三徽是在有效弦长的八分之一处徽位是根据三分损益的原则来划定的

以有效弦长110cm计算(琴长124cm左右)以七徽为原点计算 岳山方向为正方向

七徽在二分之一处 即为0处

六徽和八徽分别在有效弦长的五分之二处 即+11cm处 -11cm处

五徽和九徽是在有效弦长的三分之一处 即+19.7cm处 -19.7cm 即九徽与八徽相差8.7cm 五徽与六徽差-8.7cm

大概是这样 不继续算了 每床琴的琴长不同 有效弦长也不同。深圳古琴老师(深圳古琴 古琴老师 )

深圳学古琴(学古琴 深圳学古琴 )

深圳古琴(深圳古琴)深圳古琴培训(深圳古琴培训)

古琴徽与徽之间的距离

17楼:幽阅

刚量了一下我家的伏羲,用直观的方法回答你!因为以7徽为中心两边徽位是对称的,我就简单写了。

1-2徽、13-12徽:5厘米

2-3徽、12-11徽:4厘米

3-4徽、11-10徽:6厘米

4-5徽、10-9徽: 10厘米

5-6徽、9-8徽: 8厘米

6-7徽、8-7徽: 11.5厘米

每张古琴的做工不同,可能会有偏差,但不会太大。

18楼:一鸣琴人

古琴的有效弦长,就是从岳山到龙龈的实际的距离,二分之一为七徽.. 四分之一为 四徽,十徽.六分之一为二徽,五徽,九徽,十二徽.八分之一为一徽,十三徽.十分之一为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