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年新春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30日)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29日)。农历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
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固定编排而成。那是俗说的小襟月。 月球围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不恰恰是30天,但天数差到一定时就会出现大小月的情况,以使每个月的月初为朔日。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平均值为29天12 小时44分钟。由于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这一周期也有长有短,有30天的是大月,有29天的则是小月。为保证农历每月第一天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并不固定,需要经过观测和推算来确定。
正月初一的朔恰逢小月,因此大年三十只好被“省略”了。 不但12月,农历任何月都没有31,至于有没有30,就看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了。其实就是月亮到了朔的位置的时间是上半夜还是下半夜,在上半夜(包括白天)这一天就算到下个月,所以上个月就是29天,在下半夜这一天就算到上个月,就是30天
为什么阳历的7月有31天而阴历却只有29天?
2楼:匿名用户
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
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使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 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
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
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闰年中以闰
四、五、六月最多,闰
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为什么阳历12月有31天,阴历却只有30天
3楼:匿名用户
阴历 我们现在所用的阴历 也就是
农历 其实农历上的的12月也不全是30天的 有时候是29天 2006年的除夕夜就是二十九
这个要涉及到阳历和阴历的算法
一下是网上的摘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
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倍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
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修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阴历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做"阴历",那是不对的。
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
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个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
这样,阴历每30年中就有19个354天,11个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
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从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用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或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这一个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4楼:匿名用户
阳历是按太阳周期,阴历是按月亮周期。
阳历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是固定的;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是不固定的。
5楼:匿名用户
简单的说年份分:平年和闰年
为什么今年阴历有两个7月啊? 20
6楼:『雪儿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历法的编排说起。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行着两种历法:一种是阳历;另一种是农历,也叫“夏历”。
阳历又叫太阳历,以回归年作为历法的基础。由于回归年的长度等于365.2422平均太阳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它不是整日数。
因此,阳历取365日为通常的一年,即“平年”。为了清除它跟实际回归年的差距,阳历用“置闰”的办法在400年里增加97日;或每隔四年,就在二月份加上一日,这就是阳历的“闰年”。
农历则不同,实际上,它是一种“历月和阴历相同,历年与阳历近似”的“阴阳合历”。它是以月球的圆缺盈亏周期作为历月的依据,又要考虑全年的寒暑节气。
一般地说,月球的盈亏周期是29.53日(29天12小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
农历一年12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个平年是354日,比阳历的一年少11日。一年少11日,三年下来就会相差一个多月。
这样下去,用不了15年,咱们的春节到那时就得放在夏天来欢度了;至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也要改在“数九隆冬”时节进行;再过15年,又来一个颠倒……这样一 来,多窝囊!
为使农历与阳历在季节上能够合拍,时令也能一致,我们的祖先就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在19年中设立了7个闰月——因为19个回归年的总天数与19个平年加上7个闰月的总天数基本相等。所以,农历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设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农历是13个月,计383天。
那么,这个闰月该摆在哪个月份才合适呢?
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实践,把全年分为24个节气,分别安插在12个月里面,每月固定有两个节气:前一个叫“节”,后一个叫“中”。如正月的“立春”和“雨水”。
前一个是“节”气,后一个则是“中”气。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间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和中气之间,平均相隔三十天半。
可是农历的一个月(朔望月),平均却只有二十九天半。这样一来,下一个月的节气或中气就势必比上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推迟
一、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后移至月尾。下一个月就只剩下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了。
农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一个月的附属(副月)——闰月。
今年农历二月后面的那个月,从初一到三十,即从阳历的3月21日到4月18日的29天内,只有一个节气“清明”而没有中气。所以,就把它作为二月的附属(副月),叫做“闰二月”。这样,今年的农历就有两个二月,明年(乙酉年)的春节则比今年迟到18天。
需要指出的是:农历的设置闰月,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适应自然规律的措施,它跟迷信和鬼神无关。所以,任何“灾害与闰月有关”的传闻(如“闰二月流年不利”)和行为(农村中的迷信活动),都是有悖科学而且不值一驳的。
7楼:匿名用户
阴历又叫农历,它是根据月亮圆缺1次的周期来计算的。这个周期为29天12小时44分。阴历l年也分12个月,为便于计算,阴历每月的天数只好定为29天或30天了,即全年的天数为354天。
这样的计算方法虽然使每年月亮周转位置与历书相符,但与阳历的差异就会多达11天,年岁愈多差距也愈大,为了使天数与阳历接近,所以每隔2~3年就要增设一个闰月。如果不增设闰月的话,随着年岁的增加,便会出现寒暑倒置。
历法学家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用闰月的方法来解决。但闰月的设置也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与24个节气有关。历法学家把24个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类,分别和12个月安排在一起,每月月初的为“节气”,月中的为“中气”。
由于阳历每年比阴历多11天,即阴历每年要推迟11天,3年就会推迟1个月,就会碰上,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出现,所以历法学家规定以不含中气的月为前一月的闰月。今年如果不设闰月的话,三月就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了,根据这个法则,因此今年闰七月的道理就在此。根据计算,在19年中,一般会有7个闰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