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中主要有哪些比较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

2020-12-06 14:48:45 字数 4614 阅读 2335

1楼:漫阅科技

"积务于兵"的战争

观念。《管子》极为重视战争,认为战争决定着君主地位的尊卑,国家处境的安危,是实现君主尊贵,国家安定的重要途径,"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僻民必以刑。

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管子》指出,战争虽然不是那么的高尚和道德,但是在历史由**走向统一的变革关头,它却是"辅王成霸"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因此,《管子》要求明智的君主必须"积务于兵",即注重和积极从事战争,认为"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根据这一认识,《管子》对当时的"兼爱"和"寝兵"学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强其兵"的治军主张。《管子》说:"故国不虚重,......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但军队要在战争中取胜,自身必须强大有力。为此,《管子》提出"强其兵",即建设一支强大有力的军队的治军思想,认为"不能强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

"要"强其兵",《管子》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富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其次,要重视**装备的改善:

"故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军队拥有完备的**装备,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源:"备具,胜之原。

"其三,必须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管子》指出:"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王天下。

"尽管拥有完备而精良的**装备,但如没有训练有素的士兵,也同样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实现"士盖天下"的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管子》认为如果将领率领没有经过严格教育和训练的士兵去作战,那就如同带领一批残废者去作战一样,必败无疑:

"将徒人,与残者同实"。

在作战指导方面,《管子》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原则:"明于机数",《管子》说:"为兵之数,......

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所谓"明于机数",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掌握好作战的时机;从小的方面说,就是要善于计数。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就能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取得作战的主动权,"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大势也。

大者时也,小者计也。"

《管子》把掌握好作战时机,因时而动看成是指导作战,取得战争胜利的总原则,"时因胜之终(总)。"对于计数,《管子》认为就是对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进行认真的筹划,"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如果"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

"因此,"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遍知天下"。即在作战中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管子》说:

"为兵之数,......在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它特别强调在作战中要"知形"、"知能"、"知意","人之众寡,士之精粗,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参具者也。"这就是说,所谓"知形",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物质力量(主要是士兵和**装备的数量及质量)的"轻重强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将帅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意图。

三者相较,"知能"难于"知形","知意"难于"知能",作为军事将领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闻无极","见未形"。

"释坚而攻虚"。《管子》对《孙子》的"避实而击虚"的思想作了发展,它深刻地分析了为什么要"释实而攻虚"的原因。它认为进攻敌人的坚强之处,往往容易受挫折;而攻敌之虚弱之处,则常常可事半功倍。

如果拼死去攻敌坚固之处,那就等于帮助敌人坚固其薄弱之处;反之,如攻击敌虚弱之处,那就能使敌人坚固之处也变得薄弱。所以,"释坚而攻虚"应成为作战指导上的重要原则而予以充分的遵循。

"无方胜之几"。"无方"即无固定的形式;"几"即关键之点。其意是说善于随着战争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关键。

因此,《管子》要求作战指导者做到"无设无形",使敌人在与我作战时,好像处在虚空之地,同变化不定的影子作战一样。"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影。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焉;无形无象焉,无可不以化也,此之谓道矣。

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这里,《管子》所谓的"道"是指作战指导规律而言。它已把灵活机动地改变作战方法,提到作战指导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了。

《管子》中军事思想内容有什么?

2楼:漫阅科技

《管子》虽托名于管仲,但非出自管仲之手,基本上是战国中晚期齐国法家著作汇编。《管子》中的军事思想比较丰富,主要内容有:

“积务于兵”的战争观念《管子》极为重视战争,认为战争决定着君主地位的尊卑,国家处境的安危,是实现君主尊贵,国家安定的重要途径,“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诛暴国必以兵,禁僻民必以刑。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管子》指出,战争虽然不是那么的高尚和道德,但是在历史由**走向统一的变革关头,它却是“辅王成霸”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

”因此,《管子》要求明智的君主必须“积务于兵”,即注重和积极从事战争,认为“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根据这一认识,《管子》对当时的“兼爱”和“寝兵”学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管子》中有哪些地理学思想?

3楼:北京创典文化

《管子》中地理学思想非常丰富。在《管子地图》篇中,一开头就指出地图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当时地图中的一些内容。

《地图》篇认为,凡军中主帅,必首先详知地图。盘旋的险路,覆车的大水,名山、大谷、大川、高原、丘陵所在的地方,枯草、林木、蒲苇茂密的地方,道路的远近,城郭的大小,名城、废邑、贫瘠之地及可耕之田等,都必须完全了解。

地形的纵横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

这里所叙地图的内容已很丰富,可以表示多种地物,地图的比例、制图的符号,都应该有规范的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地图制作,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勘测,恐怕难以完成这样复杂的地图。

《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主要体现在了哪几点?

4楼:漫阅科技

根据《左传》、《国语》以及《史记》等记述的管仲言行,我们认为《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朴素地认识到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管仲不但继承并发展了吕尚的战争观--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对战争的进程与结局有重要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影响。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他认为"夫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政之所兴,以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人心";如不得人心,则"小者兵挫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至于"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由此而深入一步地认识到只有搞好经济,然后才能谈到战争。他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又说: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还曾说:"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为兵之数,在乎聚财","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征服)天下"。总之,他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初步地认识到战争的两面性,反对废兵,主张慎战

管仲认为"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还认为:"谋兵胜者霸。

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开始认识到战争不可避免,军队不能废除,所以他说:"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

今德不及三帝,天厦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这种认识,是符合春秋大国争霸的社会实际,符合由**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管仲又竭力反对轻率用兵,主张慎重对待战争。

他说:"数战则士罢(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安得无危?"。

所以他警告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他对战争的主张是"至善不战,其次一也",也就是最好能不战而胜,如非用战争手段不可,则要求一战而定。

这与以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相同,也与英国现代军事理论家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根据西方世界二千五百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所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

开始认识到物质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军队训练、纪律,强调**装备要精良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尽管在发展水平、规模以及种类上,古代和现在迥然不同,但其中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军队的数量质量、**装备以及后备兵源、战略资源等,则大致相同。从管仲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对此已开始有所认识。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重视军队的战术训练及纪律,一方面又特别强调**装备要充足、精良。

管仲创建"叁其国"制度,将士家集中在一起居住,并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规定"处士必于闲燕",就是为了便于训练,有利于提高后备兵员的素质及战斗技术水平。他认为"且以田猎(以狩猎形式实施实兵演习),因以赏罚(通过实兵演习培养士兵组织纪律观念),则百姓通于军事矣"。而且军士们"旦昔(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成为实际上的世兵制。

对于在军服役的人员,他要求能熟练"三官"、"五教"、"九章"和"十器",也就是要求熟悉鼓、金、旗等各种指挥信号,按照信号准确地进行各种队列动作,并能在不同的气象、地形条件下进行野战动作,以及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兵器。

管仲认为"备具(**装备)胜之源(胜利的根本)","交物因方(考校**要符合设计方案),则械器备","备具无常(不好),无方应也"。他提出要"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武以练,精锐为右(为上等),成器不课不用(制成的兵器不经检查不能用),不试不藏(不试验合格不入库)"。此外,管仲还实行了"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的政策,允许罪人按罪行轻重上交兵器或金属赎罪,以增加国家**装备的储存量。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要求**装备必须精良的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