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若希的意思求每字的详解是怎么得来的他的寓意是什

2020-12-06 10:43:26 字数 5198 阅读 3316

1楼:匿名用户

美妙的**,其实简约。体现了中国儒家中庸内敛的境界,与大爱无声、、大智若愚、大巧不工同理。

2楼:匿名用户

是老子对“道”的阐释,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没有声音一样,也可以解释为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大音:最美妙的声音或最大的声音 若:好像 希:这里指没有声音

希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楼:匿名用户

希望渴求。

但这属于不规范的用语。

上世纪20年代,在刚提倡使用白话文时,有过此例。后一般不用。

祝你成功!

大音若希中的"若希"是什么意思?

4楼:hua丶海贼王

一、若希:就像

没有声音。

二、大音若希:指最大最美的声音就像没有声音。

三、化用了《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5楼:匿名用户

美妙的**,其实并不复杂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大爱无声,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这几个词里,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中庸内敛的境界.

说得俗一些,就是低调.

6楼:言笑居士

美妙的**,其实并不复杂

也作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是一个道理.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美妙的**,其实并不复杂,.伟大的爱,并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7楼:

也作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是一个道理.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美妙的**,其实并不复杂,.

伟大的爱,并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8楼:匿名用户

--好像没有

真正大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没有一样.

出自《老子》

大音若希是那篇文章中的,求全文,有详解最好。

9楼:匿名用户

2009-01-02 08:02:56 来自: 书颂(三月的小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

》(又名《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应解释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

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老子》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若味,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

光明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高尚的德好象河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强的德好象懦弱,充实的德好象空虚;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大音若希的解释?

10楼:詹姆斯·邦

应该是“大音希声”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大音希声” 一语**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无为的自然的**为道的**,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的最高境界。人为的**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最美的**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的最高境界。

二是,《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三是“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的自由发展。

11楼:了了居士

和大智若愚,大道无形放在一起理解。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

12楼:匿名用户

是不是“大音希声”阿,

是老子对“道”的阐释,陈鼓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见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张少康将其解释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见张少康、刘三富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大音希微”的全文是什么?什么意思?

13楼:三国之长空

一、古文中原句应该是:大音希声。出自《道德经》

1、全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2、翻译: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

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二、扩展知识:

1、古今解释: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2、《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14楼:少年阿童木

1:是“大音希声”,不是“大音希微”;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下篇《德经》第四十一章,意思→“希”的解释是“无”;“大音希声”就是: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

2:第四十一章全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大肆地嘲笑它。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真正懂得道的人看起来很愚昧,遵循道的原则前进的人看起来是在后退,行道的路即使平坦也看起来崎岖。崇高的道德看起来低下,广盛的道德看起来不足,刚健的道德看起来软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4:说明→①:本章引用十二句古代成语,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诸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主观辩证法乃源于客观辩证法的事实。

②:在这一章中,老子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来讨论如何认识道,要求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通过万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来深入其内部,这样才能认识“道”。他批评那些仅仅看到一些表象,不能真正认识“道”,反而去讥笑“道”的行为。

他引用十二句前人的格言,意在表明“道”隐幽未现,深藏于现象之后,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又往往与“道”之本质相反,因而认识与把握“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③: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对该事有一个深切的认识与把握,不然就会鲁莽行事,不但不能做好此事,反而会做成坏事,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