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旗》旗不能点燃香烟。/
开玩笑也不能在旗的下面,/
和旗的旁边。/
也不用去补--如果旗被子弹打穿。/
打穿了的旗不会流出血来,/
用不着为它裹裹绷带,/
旗要流血,/
当/它被抛弃在地。/
而在抢救伤员时,/
用它包裹/
赤裸汗湿的身体,/
旗不会/
生气。/
它不怕/
自己身上留下血迹。/
血--不是脏的东西。/
而***的人,/
如果确实是英雄,--/
可以用旗/
暂时遮蔽。/
永久的盖着,/
它确不允许。/
因为活着的人/
需要旗……
旗 西蒙诺夫 读后感
2楼:红苹果影视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俄军与德军激战的一个感人故事。
在苏联红军攻占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个青年战士牺牲在了方场上。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中埋葬了他,并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喜烛点燃在这个素不相识的战士的坟头。那明晃晃的烛光在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闪亮。
《蜡烛》这篇文章没有浮华的词藻,没有激qing的描写,但那个由作者朴实的文笔勾勒出来的善良的老妇人,就足以催人泪下。
《友与敌》全文
3楼:阳光原创文学网
您好,这是一本书哦。您直接搜吧。关键字 西蒙诺夫《友与敌》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友与敌(西蒙诺夫) 好看吗 主要内容是什么
4楼:追求
照。曾经见到过一些在外打工的民工,也听到过关于民工的一些故事,知道他们在城市中始终受着冷漠的眼神和歧视。但每年的打工潮开始时,他们仍然背起沉重的包袱踏上艰难的旅途。
他们并不抱怨社会的不公,而是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那是一份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敬佩的执着的等待啊!农民工,上帝没有给他们与生俱来的财富,但却不能阻止他们对幸福的向往,
西蒙诺夫的《蜡烛》全文分段,归纳段意
5楼:金色太阳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西蒙诺夫的资料
6楼:右宴
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俄罗斯作家、**家、诗人、剧作家。生于1915年11月28日,逝于1979年8月28日。
7楼:匿名用户
苏联**家,诗人,剧作家。生于1915年11月28日,卒于1979年8月28日 。1938年他在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后投身文
学创作。曾任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新世界》月刊主编和《文学报》主编。西蒙诺夫的成名作是头一个剧本《我城一少年》,接着又创作了表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俄罗斯人》。
1943 ~ 1944 年西蒙诺夫完成描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中篇**《日日夜夜》。此外,卫国战争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50年代后西蒙诺夫致力于表现战争题材的**创作 。
代表作为三部曲长篇** 《生者与死者》
(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
8楼:管越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家、诗人、剧作家
9楼:小猪来也气死你
开放分类: 人物、文学家、作家、俄罗斯、现代诗人西蒙诺
苏联文学中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有哪些?
10楼:牙牙的弟弟
1、《围困》
《围困》是苏联恰科夫斯基完成于1975年的5卷本长篇历史**,反映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主要内容,展示围困的惨酷与反围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在德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900个日日夜夜中,该城军民团结一致,坚守岗位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粉碎敌人妄图攻陷这座英雄城市的阴谋的故事。
以“卢加防线”、“普尔科沃子午线”、“列宁格勒节拍器”和“火花”四个城市保卫战的高潮为圆心,真实而又艺术地刻画了众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物的英雄形象。
《围困》并不单纯表现列宁格勒保卫战,它还与其他的主要战役联系起来,从战略的高度上表现该战役的作用和意义。
再现了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日丹诺夫、朱可夫以及希特勒和他的大本营的众多高级将领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2、《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是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创作的长篇**,首次出版于1945年。《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
**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的一系列斗争。
《青年近卫军》通过对青年近卫军组织以及游击队、红军正规部队对敌斗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真理。
《青年近卫军》于1945年出版后,次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3、《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创作**,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此战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创作于1942-1943年的这部**生动地反映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西蒙诺夫在战争年代作为随军记者亲临了许多战斗,对战争中战士的生活和战斗经历非常了解。
在本书中,他通过塑造沙甫洛夫、马斯林尼可夫和孔纽科夫等众多红军官兵英勇作战的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苏联人民和军队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壮举。
**发表后,读者反应强烈。曾经获得斯大林资金。多次被再版并翻译成多种文字。
4、《旗手》
前苏联作家冈察尔著。这是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的作品。作者以高超的概括力说明了苏联军队把欧州人民从德寇蹂躏下解放出来的伟大使命;
描写了苏联战士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所发挥的高度的英雄气概;揭示了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面貌;显示了他们对祖国无限的爱。
5、《热的雪》
前苏联作家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著,**沿两条线索:一条是以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为中心的司令部的活动;一条是以炮兵排长车兹涅佐夫为中心的前沿阵地的活动。
两条线索时分时合,形成完整的艺术结构,典型地再现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的结合。这种对战争多层次、多线索的描写。
不仅使**产生了立体感和全景性的艺术效果,而且体现了前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
作者在炮兵排长库兹涅佐夫和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身上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士兵和高级将领两种类型的军人形象,符合前苏联文学对社会主义军人典型的新的美学要求——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完美结合。
11楼:匿名用户
主要作品有:
1、《莫斯科—1941》
伊万·斯塔德纽克1985年发表的长篇**,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苏联军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勇斗争场面,重点是在斯摩棱斯克顽强战争的详情和激烈的戏剧性的战斗场景。
2、《围困》
亚历山大·恰可夫斯基在70年代的作品,共五卷。它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遭受德寇九百天的围困。
3、《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于1945年出版,叙述克拉**顿红顿河地方陷落后,一群青年在1942年至43年组成地下活动与城内德寇进行斗争的经过。
4、《日日夜夜》
又称《昼与夜》,西蒙诺夫作于1944年。描写苏联军民英勇卫守斯大林格勒的史诗。
5、《旗手》
冈察尔的《旗手》三部曲:《阿尔卑斯》《蓝色的多瑙河》,《**的布拉格》。这是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的作品。
6、《大地怒吼》
这是冈察尔的另一部作品,写于1947年。是作者为乌克兰共青团建团30周年创作的。
7、《恐惧与无畏》
亚历山大·别克的作品,原名《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写于1944年,讲述一位哈萨克族营长莫梅什—乌雷带领战士们守卫莫斯科郊区的故事。
8、《他们为祖国而战》
肖洛霍夫的作品,以极其真实的笔调描写了苏军1942年夏季在顿河草原上的保卫战。
9、《虹》
瓦希列夫斯卡的《虹》写于1942年。被誉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模范作品。作者取一个暂时被德寇占领的村庄作例,来写敌后妇孺老弱的英勇的苦斗。
10、《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著
11、《古丽雅的道路》
12、《海鸥》
是根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丽莎·蔡金娜的生平事迹写成的长篇**。
1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者为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14、《动荡的九月》
作者为 维克多·斯米尔诺夫
15、《热的雪》
邦达列夫作于1969年
西蒙诺夫写的蜡烛中的老妇人为什么要拿出蜡烛
1楼 匿名用户 老妇人为了悼念死去的烈士,也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所以拿出了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虽然不舍,但从侧面烘托出她对战死士兵的尊敬 2楼 匿名用户 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