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清风的凉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
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
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
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答李翊书》)。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
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论述中唐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求解?
2楼:谢绝的闲聊
唐代古文
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
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第一次古文运动(北宋)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这种深刻的精神追求,是它有别于初盛唐散文创作的重要特征。文体上的骈散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期就已经开始,延及唐初,争论不断。
唐初,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严厉批评骈文的弊病;李延寿在《北史??文艺传序》中大声疾呼南北文学合流;傅奕、吕才用散体文写反佛文章;陈子昂提倡诗文革新,力斥齐梁,他创造了不少散体文,如《上蜀川安危事三条》、《上军国利害事》等都深刻地抨击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等,这些人对韩柳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古文运动之前的散体文创作,其艺术成就都无法与韩柳等人的古文创作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韩柳之前的散体文作者,普遍缺少像韩柳那样深刻而丰富的精神追求。他们在批评骈文,提倡散文时,也多强调文章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如独孤及主张文章要“以五经为源泉”(独弧及《赵郡李公中集序》);柳冕认为“淫丽形似之文,皆亡国哀思之音也”(《与滑州卢大夫**书》);他强调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强调文学与儒学合一:“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
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文章风俗,其弊一也。变之之术,在教其心……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
”(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要 “救世劝俗”,“导达情性”。他认为文章应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二风诗论》)“尽劝怨之声音,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但这些作者对儒道本身的理解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做出新的阐发,因此其文章不免有说教与僵化之弊,缺少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
韩柳之文,尤其突出的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激怨怼之情,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他所谓的“不平则鸣”在创作中主要指向由现实坎懔所激发的感激怨怼之情。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提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而柳宗元在被贬谪之后所写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的作品,也正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不平之鸣,这就极大丰富了古文的抒情内涵。
其二,韩柳对古文艺术有丰富的思考,这也是前此的散体文作者所普遍缺乏的,他们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道而不轻文:他们都主张文与道二者必须互相结合。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体不备不可以**,辞不足不可以成文”。柳宗元也一再强调文要“羽翼夫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并强调“文”的重要性:
“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2,韩、柳又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即重视作家的思想、人格、气质、品德等内在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提出养气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柳宗元也强调作家“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章,士之末也,然立旨在乎其中。
”(《与杨京兆凭书》)并特别强调作家应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韩柳强调作家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能辨证处理文风的古今之辨。在文风方面,韩柳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韩愈批评骈文“其声轻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送孟东野序》)。柳宗元也明确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道密以为能”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颓靡文风。但在创作中,他们并不一味排斥骈文,而是能吸取其长。
韩柳之前的散体作者坚执骈散之壁垒,对骈文艺术采取了严厉的批评态度,在创作上也很少加以吸取,相反,韩柳则能广泛吸取各类文体的艺术成就,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但其文章实集“八代之长”;柳宗元早年工于骈文,后期转为古文,对骈文艺术的精华也多有吸取。清人刘开说:“夫退之起八代之衰,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但取其精而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
其实八代之美,退之未尝不备有也。”(《孟涂文集》卷四《与阮芸台宫保**书》)。另一方面,韩柳虽主张师古,但反对因袭剽窃,韩愈明确主张,即使对古人的经典之作,也只能“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柳宗元也反对食古不化,他尖锐地批评“荣古虐今”(《与友人**书》)的不良风气,痛斥“渔猎前作,戕贼文史”的恶劣作风。
总之,韩柳都能在创新中兼取古今之长,因而对古文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有韩柳的杰出建树,一大批作者参与到古文的创作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伴随着社会改革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