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十年,谁惯你臭毛病用古文怎么说

2020-12-05 19:01:45 字数 6001 阅读 1527

1楼:zjc**座

(现代文)短短数十年,谁惯你臭毛病

(古文)区区数十载,那个惯汝陋习

(区区数载,那个惯汝!)

2楼:匿名用户

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岂可容汝放纵恣睢之恶习?

请问,“十年”用古文怎么说?或者用哪个字能表示?

3楼:飞鸽翊

“十年”用一个字表示是“秩”,如六十年可以说是六秩。

4楼:匿名用户

我知道一纪是60年。。至于10年。。真不知道。。

“十年”用文言文如何表达?

5楼:江湖栢枭生

“十年”用文言文可以说成:十载。

【载】的解释:年。

【出处】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6楼:界世的我是这

“十年”用文言文可以说成:十载。

十载中“载”字的意思为:年,拼音为:zǎi。

十载有两层意思,分别如下:

1、指十年。

2、不是特指十年,而是指长时间、长期。如:十载寒窗,就是指长期苦读。

扩展资料:

载的意思为年时,引用的古文如下:

1、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白话译文:朕当了70年的皇帝。

2、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史记·文帝本纪》

白话译文:汉朝兴盛,一直到孝文一共有四十多年。

3、甘销沉于二十载,风雨之鸣不己。——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白话译文:销戟沉没了二十年,风风雨雨都不曾停止。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1、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2、何:什么;怎么样;**;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3、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4、乃: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5、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人生短短几十年,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10

7楼:万俟淩

1.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

2.何不开开心心每一天

8楼:匿名用户

人生区区百十年,莫重功过与得失,一朝黄泉地狱行,便知回头方是岸。

9楼:匿名用户

人生不过数十寒暑,何必在意一时得失

10楼:十夜冷梦

为什么还让自己临走时留下什么遗憾呢??

11楼:陌澜辰

何苦撑的那么疲累,何不学会忘却

12楼:匿名用户

人生短短几十年 何不开开心心每一天

文言文表示二十年的光阴怎么说?

13楼:那个啥仰望

廿余载、廿岁光阴、二十年矣、二十载春秋、廿岁有余。

1、廿niàn二十。后也大写作“念”。载zǎi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春秋chūn qiū年岁;光阴:苦度春秋

详解:1、廿余载:形容二十多年。 造句:唱和廿余载,留得一江诗情。

2、廿岁光阴:形容二十年时间。光阴指时间。 造句:弹指已过廿岁光阴。

3、二十年矣:二十年。矣是助词。 造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二十载春秋:二十年光阴。春秋指时间。 造句:二十载春秋何为真情?

5、廿岁有余:二十多年。有余指多。 造句:离开学校廿岁有余。

扩展资料:

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乃: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二十年用文言文怎么说如题

14楼:匿名用户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人瑞108岁——茶寿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15楼:匿名用户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

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

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

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

“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

“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老年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16楼:匿名用户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来讲的话,男女是不同的。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或既冠;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

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17楼:xf摩诃曼珠沙华

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 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1、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地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桃李年华: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专指女子的年纪。

扩展资料

1、弱冠的仪式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2、桃李年华出自: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