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山水画),给它起个名字,好听点的,不要诗句

2020-12-04 10:18:07 字数 5332 阅读 3910

1楼:hlq10花絮

家住山水间

苍山碧水可居仙

山乡秋(春)色

2楼:雪雁你好

要根据画的内容来起名,如果有季节性,可以体现出来,如秋山枫林图;如果没有季节性,可根据景物,如松山积翠图;如果知道地点,也可以体现,如黄山松石图。

山水画起什么名字好,没有写人的

3楼:千山寺庙乐团

山水画起名字是应该根据画的意境来添名啊,看不到画,随便把名加上去,弄不好会驴唇不对马嘴的,影响画意,只有作画者本人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什么来起名,才应该准确些。

4楼:匿名用户

绿水青山,桃红柳绿,柳暗花明

秋色宜人,秋高气爽

瑞雪兆丰年

5楼:雪承飘芳

看你对画的感觉,当初为何而画的.心境是什么样的.这是属于你的作品由你决定

一副水墨山水画,有雪 有松 有山 有河,帮起个吉祥有气势的名字

6楼:home安瞳

雪松送福,山河祝寿

(八个字行吗)

(青山壮河不错哦)

7楼:匿名用户

青山壮河(也有表明人的那种胸怀,气质)

山水画名字,比较简单一点的,有山,房子,树

8楼:黑人默默

家住山水间

苍山碧水可居仙

山乡秋(春)色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9楼:石小希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

10楼:匿名用户

1、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早期山水主要作为地图的形式存在,出现在四川的画像石上。地图上山水存在的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但其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只是体现出它的实用性。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社会上长期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文人名士们对社会现实充满失望,满身才学无处施展,只有将满怀才情寄托在山水之中,以逃避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由此开始追求自由与开放的艺术形式。

文人开始推崇老庄思想,继而发展为玄学思想。玄学推崇关注自然,于是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山水,名士们寄情山水的情怀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

3、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南北**的局面。政治的统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传世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

唐代更是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透视和构图两方面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随着空间处理水平的提高,如散点透视、近大远小原则的熟练掌握,画家开始能较好地处理空间关系。

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现实生活与抒发情感,创作领域逐渐扩大,由此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晚唐时期,山水画独特的创作技法——皴法初步形成。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从单纯的线条勾勒敷色,发展到根据对象的质地、纹理、向背等情况进行皴擦。

皴法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山水画的艺术生命。从隋唐时期开始,皴法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皴法的成熟也为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战乱频发,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山水画开始蓬勃发展。

各地画家以大自然为师,真实而生动地创造了南北两种山水风格。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派则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南北两派画风各不相同且形成鲜明对比,但两者都是取景自然,并且还创新了绘画技法以及作画理论。

5、宋朝时期

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科举制度完善,画院蓬勃发展,出现了画学。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条件下,画家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细节的写实手法发展到了新高度,绘画技巧急速提高,山水画空前繁盛。

宋人理学注重格物致知,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悟和观察。在院体水墨山水的发展中,夏圭、梁楷等人还与西湖四周丛林中的禅僧画家相互启发。

禅僧运用画院的程式作为表达顿悟境界的手段之一,禅僧们选择物象,借助水墨挥写,来阐发领悟的人生道理。自然山水被赋予了等同于伦理纲常的意义,使得山水画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山水画进入**时代。

北宋画家的水墨山水画注重写实,以李成、范宽为代表。南宋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代表画家有李唐,他的斧劈皴自成风格。另外南宋的马远、夏圭开创了边角构图,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两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风,在画风的延续和演进上成就突出。南宋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既继承了北宋传统,也有更多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6、元朝

元代的社会结构比较特殊,汉人处于社会底层,文人没有入仕的机会,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寄情山水,逃避现实,来排解心中的苦闷。隐逸于山水之间成为了他们的选择,山水画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元代的山水画不但传承了古代山水画的特点,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尤其在水墨山水上有了空前发展,被后人评价“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7、明朝

明代早期,宫廷画派与浙派盛行,继承与发扬南宋院体,同时元代文人画传统得到延续与发展。

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学天理世界秩序观的普及,使山水画逐步占居上风而具有绝对优势。

我们看到,山水画从其萌芽到成熟再到兴盛,一路走来都与宋明理学的发展形影相随,传统山水画的意义世界更是与宋明理学之义理不可隔离,虽不能说后者单方面决定了山水画的成就,但是山水画的成就脱离宋明理学的观念背景不能独自获得。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在苏州地区崛起,继承了宋元文人画传统,同时取代了浙派在画坛上的统治地位成为主流,代表人物有吴门四家。其绘画以描写江南山水风景与文人生活为主,注重笔墨情趣、诗书画的结合,抒发了宁静高雅的文人情怀。

明代后期,在上海、松江一带存在着许多画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最大,代表人物为董其昌。他极力推崇纯“文人画”,提出了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出自于《画旨》,他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北宗是李思训父子、赵傒、赵伯驹、赵伯骕、马远、夏圭,南宗为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董其昌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他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

8、清朝

清代的绘画以摹古为主,这是因为当时闭关锁国和文化**政策导致文人的思想被禁锢。以“清初六大家”为代表,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的艺术主张,迎合了当权者的思想束缚政策,被奉为“正统派”。

与之相对,一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画家突破了传统思想,被称为“创新派”,以“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

扩展资料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在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

现代有出现许多表现欣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秦岭、太行、西北大漠、**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11楼:种花家的小米兔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

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

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

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