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异鸣
益阳花鼓戏又称益阳楚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的益阳、南县、沅江、桃江、西湖(洞庭湖旧分西、东两区)、宁乡、湘阴、长沙、望城、浏阳、湘潭、株洲等地。
益阳花鼓戏的简介
2楼:爱刷倷
湖南有16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地方小戏8个,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克克戏)、岳阳花鼓戏(亦名提琴戏、翁琴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根据舞台语言的规范,益阳花鼓戏和益阳的花鼓戏均属长沙花鼓戏剧种。又因声腔、剧目的不同,长沙花鼓戏又分有五个艺术流派(俗称路子),即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醴路子、长沙路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益阳拥有除长沙路子以外的四大艺术流派,花鼓众多,风格迥异,因此,人称益阳为“花鼓窝子”。益阳花鼓戏起源于当地汉族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一部分形成益阳地花鼓,为对子戏,又称二小戏,一丑一旦,后来加入小生,形成三小戏;**时期,一部分与当地湘剧班同台演出,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益阳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3楼:黑子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
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
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益阳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益阳地区花鼓戏对于促进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清末时期,由南县王三乐领衔的“新太班”,首次赴长沙演出,乃全省第一个进入省城的花鼓戏班社。1930年—1940年(**19年至29年),南县的“得胜班”又在长沙演出一段时间。1946年(**35年)秋,南县“宝华班”、“胜利班”双双进入省城演出。
当时的演员中,即包括后来享誉全省的花鼓戏艺人何冬保、胡华松、蔡教章、赵长生、杨保生等人在内,此次演出时间长达数月,当时人称“西湖班”。此后,该班社与长沙一部分艺人合流,联合组成“楚剧改进社”。
益阳花鼓戏发展到二十世纪
七、八十年代,已出现鼎盛时期,剧团、剧作者、戏剧作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地、县花鼓剧团和桃江县黄泥田剧团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剧团,有彭铁生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有《风暴过洞庭》、《啼笑姻缘》等一批获奖剧目和《扯萝卜菜》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益阳花鼓戏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1986年原地区花鼓剧团解散,益阳开始了全市仅两个县级花鼓剧团(资阳、赫山)的历史,花鼓戏创作人员严重老化,演员行当不齐,观众群体日趋缩小。在**提出“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后,益阳也开始重振花鼓戏雄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连续两届参加全省新剧(节)目会演,大型现代花鼓戏《山里兄弟》获田汉新剧目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奖、服装设计奖、田汉表演奖、表演奖,大型现代花鼓戏《情满湖乡》获全省新剧目奖和12个单项奖;赫山区剧团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好剧团,资阳区剧团也曾一次获得全省好剧团称号。1997年市艺术团(加挂市花鼓戏剧团牌子)成立,结束了该市无市级专业表演团体的历史;赫山区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下乡演出在180场以上;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全市山野湖乡,弥补了县(市)无国办剧团的缺陷。为培养戏剧表演人才,1998年,赫山区剧团办起了一期小演员培训班,从全市1000多名少年儿童中挑选了34名好苗子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培训期满后,所有学员被省、市、县**专业表演团体聘用,逐渐成为各单位的演出骨干,缓解了戏剧表演后继乏人的局面。
2001年,由安化5位农民集资排演的现代花鼓戏《魔惑》在全市5个市县演出50余场,反响很大,不仅深受各地观众欢迎,而且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益阳花鼓戏的舞台美术
4楼:安沐雨
传统益阳花鼓戏的布景,原为一桌二椅。道具有刀枪、船桨、扇子、手巾等类。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舞台,布景多按剧目风格,或写实,或写意,或虚实结合,常出现行云流水,风雨雷电等壮观场面。
同时配有现代音响设备及幻灯字幕等。各剧团的舞美工作人员,包括美术设计、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字幕等,一般约10来人。
益阳花鼓戏
5楼:匿名用户
在外面找间大点的影像店,里面一般都有花鼓戏帖片出租。
6楼:匿名用户
http://qun.51.***/qingnianhuaguxi
你到这个群组看一下咯,
益阳**有学习花鼓戏锣鼓的地方和师傅 20
7楼:匿名用户
湖南省南县花鼓戏剧团、以及南县湖南花鼓戏、南县地花鼓,在湖南剧苑乃至在中国剧苑都是高山顶上打大鼓~鸣(名)声远,全县其大小剧团有5~6个,如南县花鼓剧团,南县春桃花鼓艺术团、南县文化馆花鼓剧团,南县下柴市花鼓剧团,南县青艺花鼓剧团等等…
国家花鼓戏一级演员马建纯
8楼:超级酷乐猫
53岁的马建纯出身于梨园世家。外公外婆、父母都是演湘剧的。她14岁考入了原益阳市花鼓戏剧团,与花鼓戏结缘近40年。眼下,她担任特招班女生唱腔教师。
师徒出身差不多。符琴思的父母都为桃江县花鼓戏剧团的演员。4月24日下午,汇演剧目《民大于天》就是这个剧团演的。
符琴思从小跟着剧团走南闯北,耳濡目染,几岁就能哼唱几句花鼓戏,有时还到台上客串角色。此时,小姑娘见到记者,有些腼腆,说话细声细气的。但唱起花鼓戏来,却落落大方,字正腔圆。
她在**艺术班1488班教室里,即兴表演了《补锅》中《刘大娘笑呵呵》一段,声音有磁性,有穿透力。马建纯说:“小琴思是益阳花鼓戏的一棵好苗子。
在班上最小,却很懂事、很用功。”
马建纯是在益阳本土成长起来的花鼓戏演员,也是益阳市第一位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我外祖父母和父母都是湘剧演员,幼承家学,算是有着纯正的传统戏剧血统。”1976年,14岁的马建纯考入当时的资阳区花鼓剧团(后被撤)当学员,至今已有37年的花鼓戏表演生涯。
在花鼓戏日渐式微的窘境下,她和同是花鼓戏演员的丈夫一同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歌厅走穴队伍中。
2000年左右,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决定排演剧目参加省里的比赛。马建纯作为曾经的骨干力量被召唤了回来。“走上舞台,还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唱花鼓戏的,就放弃了月入数万的走穴,专心投入到了花鼓戏的表演中。
”不停地下乡、比赛、汇演,加上走穴过程中学会的一些现代表演技巧,马建纯在花鼓的舞台上更加游刃有余。2012年,马建纯出演大型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女主角,演出场面之火爆超出了演员的想象。“演出场场爆满,场面让冷寂多年的花鼓人感动不已。”
9楼:匿名用户
更正一下:1976年14岁的马建纯考入当时的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后改为资阳区花鼓戏剧团)至今没有解散。
傩戏的简介,傩戏面具的介绍
1楼 匿名用户 傩戏 傩戏 拼音 nu x ,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 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 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