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何特点和影响

2020-12-03 14:28:54 字数 5046 阅读 5340

1楼:匿名用户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一定冲击

2楼:匿名用户

= =高考完没想很久了~~哈哈答一下啊

范围广:从美国扩散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持续时间长:像你说的,1929-1933四年时间,美国通过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走出经济危机阴影,注意只是走出阴影,还没有完全恢复。

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一定冲击:

1.经济危机造成世界政局嘅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向他国转移经济危机,最终使得二战嘅爆发。

2.罗斯福新政的许多措施被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国家福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国家干预政策,又**宏观调控国家经济发展,起到调节的左右3.推动了马列共产主义的发展

只记得这么多~~嘿嘿

1929~1933年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3楼:各种怪

一、特点:

1、范围广。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3、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二、影响:

1、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丑闻迭出,**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基本方式:民主的经济改革方式和法西斯**的****方式。

三、其特征:

1、前者的特征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他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同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后者的特征是建立法西斯极端**统治,使国民经济走上军事化道路,对内**,对外扩军备战。

四、影响:

1、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次,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为后来战胜法西斯侵略势力作了经济等方面的准备。

3、后者使整个国家走上了**和军事扩张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4楼:匿名用户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疯狂的20年代”暗藏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

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0年,民主党**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上台的**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

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

”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开始回升。

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

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新政”功过众说纷纭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

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另一派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的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