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上善若水之说,却又有水往低处流呢

2020-12-03 08:27:00 字数 5903 阅读 4652

1楼:匿名用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往低处流”是智慧之“水”往“低处”流,只有谦虚才能学习到你不懂的东西,人常说的“把你杯子里的水倒掉”,就是这个道理。上善若水的“上”不是高处的意思,水往低处流的“低”也不是低贱的意思。

2楼:匿名用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是顺势而为。

上善若水 谁说的

3楼:木一鸽

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多少于道。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办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么的呢?

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好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扶持他人而不请求回报。

然而老子以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虚心慎重。

所以你不但要扶持他人,不请求回报,还要坚持虚心慎重的态度,不要认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假如能做到这些你就“多少于道”。也就是取得了靠近于道的处世形式了。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4楼:mr冒牌师兄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的由来

5楼:123布丁果果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说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

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

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

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

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

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这里提出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厉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世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象水,最上等的德行莫过水的德行。

水之所以作为善的形象比喻,是水的性质和功能来决定的。因此在这个总纲之后,老子接着又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水善利万物,只讲贡献不讲索取;二是:

水与众不同,处众人之所恶。前者是以水的最大功能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依据;后者是以水的最显著的性格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基础。

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老子还讲了七条准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

是谓:“七善”。由于水具备了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根本不必与人争利夺权,天下没有人能比得过它,也没有人能争得过它。

第一“居善地”,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居善地的原则,是说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我以为应该选择低姿态,选择艰苦困难的地方和岗位。

这样不仅可以受到磨练,而且可以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司马迁曾说过:“昔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先贤是当时形势迫使他们处于恶劣低下的环境,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不朽之作。处于劣势的水遇到顽石,会绕着而行,不与强者硬拼,而是以柔克刚,顺利通过。处众人所不原处的恶劣处境,更多的是一种品格,那就是坚持。

第二“心善渊”,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渊是《老子》用来形容“道”的概念,称“渊兮似万物之宗”,为人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净,能够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这是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

唐太宗心善渊重用犯颜进谏的魏征,逐有“贞观之治”。项羽勇猛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谋臣勇将纷纷叛离,刘邦虽然只有十万之兵,却能容纳韩信及一帮文臣武将,遂得天下。

“心善渊”,既是个心胸度量的问题,也是个学问知识的问题。心胸度量是看人能不能容物,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就是说,心胸要象江海一样的博大容物。地位越高,心胸就要越大。

有心胸度量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都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正如俗语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心胸狭窄,眼光如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就会产生巨大的排斥性,使贤者远离,那是肯定成不了大事业的。心善渊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抛弃自己的成见,要多听大家不同的意见,不好的或反对的意见,有选择的接受适宜的意见。

第三“与善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就了自已的伟大。“与善仁”,即以“慈爱”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要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

第四“言善信”,学习水诚信无伪的准则。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必须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因此我认为: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格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老子》一书中多处谈到“信”的问题。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为人诚信不足,就不会有人信任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信之:德性。

”(第四十九章),《老子》认为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夫轻诺必寡信”,即轻易许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遵守信约。要取信于人就不能轻易许诺不能兑现的事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老子》要人们警惕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真实。第五“政善治”,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

第五“政善治”,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已,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水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已的最佳物质,当它散落于四方的时候,它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自然。

第六“事善能”,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老子巧借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

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园”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园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事善能”,善者,果而已《老子30》。就是必须拿出成果来,有成果就是善。而要拿出成果就必须具备“方园有致”的能力。

老子首先强调要有办事的技巧。他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的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大事必作于细。《老子62》。违反了这个原理,事情就很难办得成。

其次,必须按部就班,不能急躁。企者不立(踮起脚来站,就站不稳),跨者不行(两步当作一步走,就走不远。)《老子24》。

欲速则反而不达。凡事预先慎密的计划好,临事而惧,好谋以成。不然,事情即使侥幸暂时办成了,也必然后患无穷。

第三要选贤任能。

第七“动善时”,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艺术。河上公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可见水是非常典型的随自然而变的物种。一个有道的人,为人处世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汇点,仔细品味。

动善时”就是行动要抓住时机,怎样抓住时机,《老子》还有精辟的论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意思是说,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老子》又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说,任何工作都必须足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急功近利,才会取得成功,这叫做慎之于始,正如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

《老子》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工作快要取得成功的时候最容易松懈,必须始终抓紧,否则就会功败垂成。《老子》还说:要选择事情的难易大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难处着眼,从易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战略上重视困难,从战术上渺视困难。《老子》这些思想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机遇,及时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挑战,勇于迎接挑战。

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能说是水的恶,水患应该是人为因素居多,例如九江水患,造成多少人力物力的损失,还有多少生灵的逝去,可这些的根本是什么呢,其一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又导致河道和湖泊的淤积导致水患;几十年人为的围湖造田,鄱阳、洞庭两湖急剧萎缩,调蓄能力下降是其二。西北的沙漠化,主要也是跟土地利用过度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我认为,水多成患,水少成旱,是水对人类的惩罚,毕竟善恶到头终有报。

赏善罚恶也是水的一个鲜明的特性。正因为水的覆,多少次的更替,多少次的生灵涂炭,才会使新的物种,新的生命出现,推动了社会的进程,也许是它的恶造就了它的善根,说明为人处世不仅是包容,也要杜绝对恶的纵容,弃恶扬善,才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人不仅要学水的善,柔,还要学水的坚韧,在水的一滴一滴之下,也会穿透石头的坚硬,这就是所谓的柔能克刚,也就是太极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就是所谓的生死相依,阴阳相克,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