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何文化符

2020-12-03 05:44:10 字数 5734 阅读 1458

1楼:矻矻的矻矻

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

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 云:“渔父避世隐身, 钓鱼江滨, 欣然自乐。

”《楚辞》 中的渔父, 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 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 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 厌倦尘世的纷扰, 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 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 自由的人生境界, 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 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 轻轻地走了, 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 惬意, 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 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 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 独钓寒江雪。 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 在这里, 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 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1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何文化符号意义

2楼:筱鸢

《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1]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2] 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3-4] 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5-7] 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渔夫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何文化符号意义

3楼:匿名用户

“渔夫”形象是中国社会**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与道家思想夹缝中成长出来的一种**的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也就一直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出现渔夫的形象,渔夫有何文化符号和意义呢?

4楼:夏浅墨

渔夫的大意是海边以打鱼蟹为生的渔民。也代表了作者对民众的关心。

5楼:匿名用户

渔夫是指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的生活往往被人忽视。

6楼:宵夜很好吃

古典文学中的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志的客观物体,是被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蕴的具体物象。意象不仅仅是简单地借指,从古代各流派以及各个时代的思想来看,人们都在追求各种物象的寓意,比如草木、月亮、高山流水等都被文学创作者们用来抒发各种主观情怀,借物达志,用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

一切意象都是情景之言,在古典文学中,“渔父”意象最早是产生于先秦时代的道家思想,在《庄子·杂篇·渔父》中,以渔者与孔子对话的形式,反映出道儒两家思想的碰撞与道家还归自然、持守其真的思想主张。在庄子其后,屈原又书《楚辞·渔父》,再次把“渔父”的意象作用推向高潮,渔者最后与屈原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正是渔者对世俗的清醒审视以劝慰屈原,虽然文中渔父为虚构的人物,但是以此折射出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矛盾悲怆的心理,以及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庄子和屈原所写的《渔父》虽然所站立场有别,但渔父形象的塑造都旨在凸显出作者本性中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渴求逍遥自在、顺应自然的精神状态。因此,后朝后代的文人墨客们以此借“渔父”之意象,用以表达自己旷达自然、寄情山水、隐逸闲适的心境,而创作的诗词、散文不断,多不胜数。如阮籍的“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的感叹,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恬淡,朱敦儒“晚来风定钓丝闲”的闲旷,苏轼《渔父四首》中的”醒后不知归处”、“一笑人间今古”的豁达,都是借渔父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志。

“渔父”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打渔垂钓者,而是赋予其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的归隐者,它盛行于古代文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因此“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着重要的寓意和精神内蕴。

渔父意象的象征蕴意,渔父作为一类带有意象寓意的人物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华,特别是古典诗词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渔父们,作为隐者有着迥异于他人的人物特征。他们时而逍遥自在、远离尘嚣,垂钓秋潭与寒江;时而谈禅论道、遗世独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而沉醉东风,坐忘斜风细雨。他们与迷茫者对话,劝诫人生,隐居避世。

与醉者同归,逍遥物外,不拘于俗;与洒脱者泛舟江上,心与沧浪清。他们或恬淡闲适,或清高孤傲,或淡泊名利,自隐一方,有着世间人歆羡的精神特质。因而,具有隐士特质的渔父们,成为了隐逸的一种象征符号,寄托着中国文士们对自然物外,不争名利争朝夕之隐居生活的驰然向往。

7楼:孤久

渔夫被作为古代极具多重色彩的人物,自然多次出现

8楼:温眸浅含如水

渔夫代表的是基层百姓,描写的是基层百姓的生活艰难但是却民风淳朴。

9楼:匿名用户

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化符号,就是打鱼的渔夫的大意是海边以打鱼蟹为生的渔民

10楼:yue雪玉

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化符号,在古代渔夫都是以打鱼为生。

11楼:挚爱走原地徘徊

渔夫只是古代生活的一部分,表示以前的渔业也很不可或缺。

12楼:匿名用户

是在儒家与道家思想夹缝中成长出来的一种**的形象

13楼:超级小雪

打鱼蟹为生的渔民。也代表了作者对民众的关心

考试题目~急急急!!!

14楼:九月月桂树

第3题选c,理由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渔父形象

赵一明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他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

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 渔父形象的发展脉络

从先秦到明清,“渔父”这一形象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而绵延不衰,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种神话,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沉淀下来,一遇外界触发,即发为诗词曲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独特的一角。下面我们就来**一下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发展轨迹。我们不妨将其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有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加以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较长时间的渔猎文明,《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各种渔猎生活的描写,但不管这些活动的本身目的(食用),还是其文学表现形式(比兴或隐喻),都是功利主义的,并不具备超越性意义。只有当“渔”这一行为超越功利目的,而被当作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时,渔父才真正的进入文学领域。(1)

(一)先秦时代

在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渔父并赋予其超越性意义的当首推《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庄子·渔父》虚构了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渔父,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害其真”的救世行为。可以说,《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就是往来于江海之上,隐居避世的一类人物的代称。

《楚辞·渔父》描述了屈原和渔父的一段对话。渔父劝诫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当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能“蒙世俗之尘埃”时,渔父便“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了。正如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所指出的:这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的渔父。

很显然,《庄子》与《楚辞》中的渔父,都是代表避世思想类型的人物。他们世故通达,隐居避世,钓鱼自乐,与世无争。同时,《庄子》与《楚辞》中的渔父也是一个潇洒出尘的闲适者形象。

正因为避世隐身,与世无争,才会往来于江海之上,执竿而钓,欣然自乐。

(二)汉魏六朝时代

战国以降,道家一派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却总是徘徊在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作为一个隐逸的符号,渔父形象往往被历代文人当作一个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信手拈来,用以议论人生出处问题。

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就以“追渔父以同嬉”来表达返归自然的人生取向。魏晋之际的竹林名士和晋宋之际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都是不满时事,清高抗俗的隐士,他们却不能苟同渔父随波逐流,与世推移的态度。嵇康在诗中写道“渔父好扬波”,这是非“余心所嘉”的。

陶渊明在《饮酒》中对渔父一类的人物“举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的劝诫,也毅然回答说:“吾驾不可回”。到了东晋时代,在玄学理论的影响下,世族名士所崇尚的隐逸,已经失去了与世抗争的意义,变成了庙堂与山林无异的“心隐”,“朝隐”。

(2)与世抗争的渔父形象也就得到了世族名士的青睐。谢万曾“叙渔父,屈原”等“四隐四显为八贤论,其皆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孙绰却认为“体公而识远者,则出处同归”。通过魏晋文人对渔父形象的不同评价,可以窥探到古代文人的隐逸观念和隐逸方式的演变。

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世族文人“渔弋山水”的生活情趣,就与隐居避世相脱节了。世族名士虽然推崇渔父的的与世无争,却不须效法渔父往来于江海之上。他们只要在豪华的山林别墅中凿池养鱼,执竿而钓,就自以为得渔父江海之意了。

这正象梁简文帝萧纲入华林园所感慨的:“会心处不必在远,翳林山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第9题选 d,张若虚是唐代的

第10题选d 理由 王徽之生性酷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他弃官后退居江宁山阴村。亲手在房子周围栽满了竹子,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啸咏竹。

第11题是c,它把有家贬得太过了

第13d

第14a

第15a

第16a

第17b 理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位重要人物,当时都面临同样的打破旧礼教旧家庭的个人问题。陈独秀勇敢地打破了旧家庭,鲁迅没有打破旧家庭,但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只有胡适未越雷池一步,终身与自己不爱的人厮守在一起。

他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知识分子首鼠两端的心态和扭曲变形的人格。胡适一生著书作文,崇尚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痛斥传统道学,抨击封建礼教,尤其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的信条深恶痛绝,但他自己却自觉不自觉地蹈入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旧辙,这一悲剧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也是他性格上的。了解了他的婚恋史,我们更能明白蒋介石对胡适的盖棺定论,实在是入木三分: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第18b

第19c

第20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哪些体现佛教道教文化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佛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地藏经》 《金刚经》。道教最主要的文学代表作《道德经》。 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什么特点 2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典文学从思想内容 3楼 八卦星人小林 1 注意人物行动 语言和细节的描写 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 把刻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怎么考过

1楼 幻醒尽 最好做考试模拟卷子,把卷子上涉及到知识点进行整理,看书的时候只看那些知识点,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效果也很好。 自考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应该怎么背? 2楼 匿名用户 考试规律总结 1,自考的内容就是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或原题。多做教辅习题。 2,自考历年试卷上考点有些...

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楼 偃慕 先看史,通读泛读,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社会状况,然后就很自然的想读作品体验。学习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读作品,一定要把作品选翻烂,仔细体会。尤其是代表作家,当代像鲁迅,巴金,曹禺,矛盾,老舍,郭沫若,艾青 古代像先秦文学诸子百家,唐宋诗词传奇,元散曲,明清戏剧 ,像李杜 汤显祖王实甫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