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我做了坏事,我还对她好,用什么成语来表示这句话

2020-12-02 16:44:10 字数 6064 阅读 8268

1楼:侨中黄建成

以德报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举例造句】: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宋·崔鶠《杨嗣复论》

【拼音**】: ydby

【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英文】: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

【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

“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2楼:匿名用户

成语 以德报怨

形容一个人一直对一个人很好,突然不再这样了,那个人很生气。被能用什么成语或者古文?

3楼:匿名用户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成语是没有的

4楼:彭倩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中国有句古语''斗米成恩,担米成仇''。

就是说,帮助援助别人要掌握火候、要适度、要看对象,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一些有困难的人,你少给他一些,他会把你视为恩人,如珍惜**一般看待“斗米”。但如果你从此就没完没了地“给”“送”、把对方养成了衣来伸饭来张口的懒虫,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会把你的支援和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而且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直到你供养不起了,他便翻脸指责,结果,大恩人却变成了大仇人。这就是给少给多的转换,这也是好事变坏事的辩证,斗米成恩、担米成仇是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5楼:居然百封

碗米成恩,袋米成仇。

6楼:小处做起

恩将仇报 只想到这个

比喻一个人做了坏事却不承认的,可以用什么语句来讲。

7楼:匿名用户

贼喊捉贼,栽赃嫁祸 ,委罪于人 ,心猿意马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作法自毙

作法自毙

【拼音】zuò fǎ zì bì

【解释】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近义词】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成语故事:

商鞅变法,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独十分不满,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贵族虽怀恨在心,仍然毫无办法。

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人们从此称公孙敬为商鞅。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贵族和朝臣对这件事抱着幸祸态度,看商鞅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商鞅为了新法能得以实施,请示孝公,依法严厉地作了公正处置。子曾为老师说情,但无济于事,太子对商鞅开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手快。孝公在位二下二年驾崩,太子嗣位,史称惠文王。

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谋反的可能,他只是为了出气,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自孝公死后,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

当他风闻有人诬告他谋反的消息后,情知早晚必罹杀身之祸,便只身逃出家中,打算潜往它国,躲灾避祸。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寒鸦背着夕阳余辉,结队归林。商鞅急于逃离秦境,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

”商鞅这才意识到必须投宿住店。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来说"“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

”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 “我这是作法自毙呀!”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

那刑罚十分残忍,即用五辆车分别用绳索缚住受刑者的头部与四肢,然后驱赶着马,将人活活撕成五段,令人耳不忍闻。惠文王杀了商鞅,却继续执行商鞅的政策,秦国日益强盛,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

五十步笑百步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示例】怎奈此时官场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烟的,那一个肯建这个政策~呢?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

一个人做了坏事还说自己是好人打一成语

8楼:剑王牙

不识好歹 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求采纳啊啊

讽刺别人的成语?

9楼:蝎之樱桃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舞之鹤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反唇相讥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黄口小儿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酒囊饭袋 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冷言冷语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阿平绝倒 以之比喻对对方的言论极为佩服。亦用为讥讽言论极为乖谬,常贻笑大方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尺二秀才 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泥中隐刺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

千人一面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散灰扃户 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善财难舍 善财:原为释迦牟**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10楼:百度用户

小肚鸡肠;好高骛远;不学无术;有勇无谋;鼠目寸光;过河拆桥;好吃懒做;胸无大志;游手好闲;恩将仇报;落井下石;道德败坏……等等。

1一文不值

2恬不知耻

3 五十步笑百步

11楼:小青蛙跳着走

关于讽刺的成语(描写讽刺的成语)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12楼:匿名用户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冠冕】: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衣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难弟难兄】: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

【旁敲侧击】:侧:旁边;击:敲打。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袍笏登场】:笏:古代**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窃钩盗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

【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三不开】:旧时讽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为的官僚。

【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伤言扎语】:方言。指说讽刺话。

【身在江海,心驰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说风凉话】:站在事件之外说讽刺性的话。

【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踢断门槛】:由于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门槛都踢断。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走狗们。

【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五丈灌韮】:用来讽刺那些思想保守,守着老一套,拒绝接受先进经验的人。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一板正经】:正经:端庄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