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的时候最后押韵跟前字的平仄音什么关系吗

2020-12-02 10:10:21 字数 5671 阅读 9168

1楼:千门风

诗词本身是不同的 也不知道您问的是什么?

首先回答诗 以唐代唐诗最为著名 诗 又分为律师与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词 通常说的就是宋词 这个没有诗那么复杂,就是根据词牌名去写就可以了,但词又被称之为“填词”,词牌一定,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字数),字有定音。所以词在解释上简单,但是填词要填好,比写诗难很多。

个人因为暗恋女孩,研究了很久的诗词,回答,望满意,望采纳。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2楼:我是谁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3楼:檀香透窗棂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古诗词中的律诗、绝句等必须讲究平仄,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

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②**感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二、平仄的概念

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

一、二、

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

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扩展资料

平仄的应用: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交错的规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

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4楼:匿名用户

诗词的种类不同,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古风相对自由,近体诗相对要求严格。不以词害意,是诗词创作的共识。什么叫做以词害意,就是发明一些大家不懂的词语,表达不出相应的意思。

一。沈宋使格律诗的定型。

先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热衷于诗艺的研练,文辞华美,五言律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随后的沈佺期、宋之问日臻完善,最终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诗歌艺术逐渐成熟,格律诗体正式形成。

沈宋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

===~引自《光明**》

二。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如果按照今天对格律的认识,崔颢的《黄鹤楼》是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可宋朝的严羽却说:“崔颢的《登黄鹤楼》为唐人律诗第一。‘,可见古今对平仄的认识略有差异。

今人有意引进西洋语法,把诗词对平仄的要求限制得过严,这一点和古人在认识上有差距。

===~引自《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三,结合我的创作来说吧

要严格符合平仄格律不难,只要使用变格语法,适当地压缩词语就行。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不符合平仄规律的佳作。如果词语不能压缩,不合平仄也无妨。

除了平仄合律的近体诗词外,还有相对自由的古风体诗词。刘树勇在《画出心中的向往》黄华华在《生活颂》中都说,格律诗词表现今天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是相当乏味的。合律也好,出律无碍。

平仄格律是人为发明,创作中可以调整对平仄格律的要求。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优势是增加作品的曲折感,缺点是表现范围比较少。诗词创作可以走格律派路线,也可以直抒性灵。

5楼:完美假知己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

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

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6楼:匿名用户

这不一定,主要还是看什么类型的诗。古风诗对于平仄的要求每那么严格,押韵就差不多了。

词,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当然,近代有所谓的散词一派,我个人表示无法接受。散词给我的感觉,与现代诗无异,是硬要扯上古词的大旗。

7楼:鸿鹄凉簘

诗词一般没有这么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规定对联末尾的那个字的。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这是对联的严格要求!而不是诗词!

8楼:望月近影

律诗、词要求很严格,五古、七古、骈体、六言等不太严格。

9楼:面壁

如果你要写格律诗,那肯定要讲究平仄粘对等规则在内的格律规则。

不过,写诗未必非得依格律规则来,毕竟格律诗只是古诗的一个分支。像李白谁能超过,可他对格律就不以为然,而像王文郁等格律研究专家未必写得出好诗来。

个人看法:其实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开始时是没有平仄一说的,就是依四声定规则,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这个游戏规则很难遵守,便将它分成了平仄两类。

其实,平仄感本是虚无的,只是通过学习后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条件反射。押韵和对仗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能叫人明显感觉到,而平仄是什么,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归纳定义。适当的音调搭配(而非平仄)的确读来好听(其道理类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诗的表现力来说,本身就是不合美学的,其表现力类似于给任何诗都套上《跑四川》的调子。

后补:其实我写诗,一般还是就写的格律诗。人也是挺矛盾的啊……

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10楼:匿名用户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划分是到了齐、梁时期才被文人发现的。“平上去入”构成了古汉语的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声和2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上、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3声和4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被划分到其他的三声中。因此:

古代汉语中:平声即平声, 仄声:上、去、入声现代汉语中:

平声:1、2声, 仄声:3、4声。

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奇数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偶数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入声字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入声声调。

2、近体诗的平仄常见定式和变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

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