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安徒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四日,胡也频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下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胡也频幼名胡培基,五岁时入私塾读书。
**七年(1918年),十五岁的胡培基到福州“祥慎金铺”当学徒。
**九年(1920年)春,胡也频到了上海,改名为胡崇轩,进浦东中学读书。
**十年(1921年),胡也频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
**十三年(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和短文。夏天,胡也频与同年来到北京的丁玲相识。当时丁玲正为心爱的弟弟夭折而痛苦万分,“由于生活窘迫,丁玲不久离开北平,返回湖南老家。
胡也频闻讯后,向朋友借钱追到湖南,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丁玲面前时,丁玲被深深感动了,爱情之门豁然开启。因为胡也频的单纯、执着与热情感动了丁玲,丁玲因此接受了他的爱。
**十四年(1925年)秋,胡也频与丁玲结婚。
**十六年(1927年)冬,胡也频结识冯雪峰。
**十七年(1928年)春,胡也频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二十年(1930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二十一年(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左联五烈士的生平介绍
2楼:小尛
五位“左联”作家于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
“左联五烈士”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宣传部长。
柔石,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动。1923年开始创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胡也频于1924年开始文艺活动,与人合编了北京《京报》附刊之一《民从文艺》,同时用胡崇轩署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明确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在《到莫斯科去》的序文中,他强调创作应“抓住这斗争底时代的现实”,“深入于无产阶级的社会而经历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他们的意识”,这些主张影响到他的创作。
他曾写《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他从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殷夫与革命发生关系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
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李伟森,笔名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即**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他不是左联成员,但与左联关系密切。
冯铿早期主要写抒情小诗,参加革命斗争后多写**,风格有变化。
罗章龙的人物生平
3楼:星语
罗章龙1896年11月30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12年入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就读,1915年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在长沙就读的毛泽东结为好友,被称誉为“管鲍之交,后无来者”。
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发出征友启事。他是最早的响应者。从此与毛泽东、蔡和森过从甚密,积极参加爱国青年活动。
1917年毕业于长沙一中。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德语预科。时值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倾向革新,治学用人,均主张“陶冶中西,兼容并包”,一时北大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苏联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新的思潮影响下,爆发了“五四”运动。罗章龙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并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文献和马列主义原著多以德文为主,更觉其博大精深,有“皓首穷经”之感。于是,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在1920年初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不久,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参加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在此之前,他曾翻译并出版了《康德传》(作者为新康德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同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他参加举办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并到南口、唐山等地作路矿工人状况的调查,还主编了宣传工人运动的刊物— 《工人周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罗章龙任北京大学支部书记,中共北京区委委员。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他兼北方分部主任。其后几年,他频繁奔走于长辛店、天津、唐山、石家庄、沈阳、哈尔滨以及陇海沿线与津浦沿线等地。
结识了大批路矿工人领袖,比较著名的有:史文彬、王俊、邓培、王荷波、孙方鹏、姚佐唐、康景星、游天洋、苏兆征、伦克忠、唐宏经和王维俭等。其中不少人经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章龙是中国早期劳工运动的领导,参与组织北方地区的工会,先后参加领导了1921年底的陇海铁路大罢工、1922年长辛店八月大罢工和十月开滦五矿大罢工等。1923年在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时,他和铁路工人一道在长辛店与反动军警捕斗中光荣负伤。这次罢工结束后,他一面组织善后救济工作,一面编写并于当年三月出版了《京汉工**血记》一书。
该书为中共第一份详尽报道“二七”斗争史实的重要文献。他是中国工运的实力派人物。至中共“六大”一直是**领导人,曾与陈独秀、毛泽东等共同主持中共**的工作。
在党的“三大”、“四大”、“五大”、“六大”历次代表大会上,他均被选为**委员。但他的主要工作仍是在基层从事工人运动。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他就致力于筹建全国铁路总工会,出席了1924年在北京秘密召开的全国铁路总工会代表大会,并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铁路总工会代表大会。
这两次会后,罗章龙编写了《1925年的中国铁路工会》、《铁总年鉴》及《革命战士集》几本小册子,真实反映了当年中共领导下的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史实。其中《革命战士集》是最早的一部革命英烈传。他曾任铁总宣传部长,在铁总“三大”会后,他当选为委员长兼党、团书记。
1926年秋,北伐军节节胜利,攻克武汉后,他奉调至武汉**分局工作,兼任湖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和中共汉口市委书记。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刊物《群众》的主编工作。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他曾力主就地反击,但未被主张退让政策的**所采纳。不久,他被调往长沙,参加湖南省委新领导班子,任工人部长、**工委部长、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全总党团书记等职。主编过全总机关报《中国工人》《劳动报》《上海时报》《斗争导报》等,并著有《1928—1930年中国职工运动状况》和《工人宝鉴》等书,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工运状况。
1930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确立了王明的中共**领导地位。为反对危害中国革命的米夫、王明篡权,三十余名中共**委员发起成立了“中共**非常委员会”,罗章龙被选为书记。“非委”发表了拒绝承认六届四中全会合法性的声明、“告全党同志书”和“致共产国际信”。
罗章龙等因此被开除出中共。“非委”大部分成员被出卖给国民党而遭到捕杀(著名的“上海龙华案”即为一例,其中包括著名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或被锄奸队杀害。罗章龙辗转逃生后,从1934起,他在河南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1935年兼任经济系主任。
1938年日寇侵袭开封,河南大学被迫南迁,罗章龙随校至鸡公山。不久辗转至西北大学任教,后又至华西协合大学和湖南大学。直至全国解放。
近十五年的大学教书生活中,他潜心学问,教书育人,先后著有《中国国民经济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大学丛书)、《欧美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史学原理》及《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湖南大学出版)总计近百万字。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他调往武汉中南财经学院(后改名湖北大学),继续任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关怀下,罗章龙奉调北京,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他虽已耄耋之年,却勤奋不辍,积极撰写革命历史回忆录,先后著有《椿园载记》、《椿园诗草》等,翻译了《为人类工作》等著作。还先后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
1991年7月,国务院给罗章龙颁发了**特殊津贴证书,表彰他为发展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5年因病逝世,享年99岁。
胡也频是**人﹖
4楼:莱克攸
190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江西新建
5楼:风见过我
胡也频(1903年~1931年),福建福州人,祖籍江西新建县。 “左联五烈士”之一。原名胡崇轩,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
生平经历
1920年春到上海,改名胡培基,进了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
在同住公寓的大学生的影响下,对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并阅读了许多作品。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和短文。同年夏天,与丁玲结识并成为亲密伴侣。大革命时期,由于他远离时代斗争的中心,思想较为孤独和苦闷,此时期的文学创作笼罩著伤感和虚无的情绪。
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但两刊很快即夭折。当时文坛上开展的关於革命文学的论争,促使他学习了一些苏联文艺理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
1929年夏,因为经济原因离开上海,到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书。他在学校裏组织文学研究会,研究和宣传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此期他公开批判了自己过去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开始重视文学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并写出了长篇**《到莫斯科去》,表达了他对革命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的认识。
1930年5月, 到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书,并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学生成立"文学会",研究讨论革命文学;不久,因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遭山东省**通缉。在中共组织的掩护下,同丁玲等人离开济南经青岛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在冯雪峰负责的一个暑假补习学校教书,後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写作了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