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使至塞上》是颔联还是尾联

2020-12-01 06:35:51 字数 6841 阅读 7367

1楼:匿名用户

颔联借景抒情、运用比喻,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使至塞上颔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比喻:

其中“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喻.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

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土之国向以汉唐之强盛傲视周边诸国,可那胡天之雁虽属番邦,却能自主归家,比起我这身不由己、难以自主的征蓬好得多了!在这一度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怜、自伤、自嘲,将全诗的感情又添浓了一层色彩.

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

2楼:dear尐醜鱻

是颔联。我们刚刚学完这首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楼:匿名用户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毫无疑问,是颈联。

王维《使至塞上》 颔联 和首联是什么

4楼:手机用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满意请采纳

使至塞上 从载体上看是一首 诗 颔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5楼:匿名用户

律诗的四

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王维的《使至塞上》全文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蓬草。

这里“征蓬”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用的是比兴的修辞方法。

6楼:比赛法

使至塞上 从载体上看是一首五眼律诗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是名句,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

7楼:匿名用户

该诗从载体上看是一首叙事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自己比作轻扬的蓬草和长空的归雁。

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是?

8楼:纵横竖屏

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朝代】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9楼:对面包的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0楼:匿名用户

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楼:匿名用户

使至塞上⑴

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2]

王维的使至塞上fanyi

12楼:恋上薰草香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后便留在节度使幕府为判官,此诗做于出使途中。单车,一辆车,指独身前往,随从少。居延,汉末设县,今甘肃省张掖县北部。

长河,即黄河。萧关,古关名,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官名。燕然,山名,此处代指最前线。

这首诗描绘了出塞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前四句写离京赴边塞,表现出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

五、六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最后两句气氛一变,从听到战争向前推进的消息,作者便由凄然变为兴奋,表现出唐代强盛的国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它以工整的对仗,恰切的描绘,生动逼真地组成一幅塞外特有的奇丽壮美的画卷,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誉称为“千古壮观”(见《人间词话》)。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塞外壮美图——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

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介绍]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层次结构]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这首诗,

一、二句和

五、六、

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诗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没有什么好的心绪。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归旧地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规律使然,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自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在写景,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弘大,气象浑厚。这一联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诗人置身于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副黄沙莽莽,苍天无际的浩瀚。昂首远望,不见草木,断绝行旅,但见长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为这边塞荒漠骤然增添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时值傍晚,诗人俯瞰婉蜒的黄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奇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景艺术的绝妙。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

边疆沙漠,浩翰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影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清末文学家王国维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人间词话》)。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

“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

王维《使至塞上》

翻译:我轻车要去边塞慰问,作为朝廷的使者经过居延。像那随风远飘的蓬草,离开汉家的边塞,北归的大雁,飞进了胡人的天空。

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尽头的一轮落日显得分外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他说)抗敌统帅正在边防燕然。

恩 望采纳-------------------------恋上薰草香留

使至塞上从载体上看是一首诗颔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1楼 匿名用户 律诗的四 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王维的《使至塞上》全文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 蓬草。 这里 征蓬 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