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中书协会员,国展精英高建四尺篆书寿字加对联作品
简介:高建
,字天行,1973年生。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先生。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济宁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教育委员会会员;北京中和百年书画院副秘书长;山东印社社员;东岳印社副秘书长兼宁阳分社社长;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宁阳分会主席。
有关学习的四字对联
2楼:圣樱之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中华文化传统精髓:中国民俗实用对联大
3楼:匿名用户
中国民俗实用对联,都是寓意吉祥,心愿美好,用词优美,对仗工整,诚心敬意等等之类优点的对联,很实用,有精髓,很有文化内涵,很值得学习。
中国民俗实用对联,都是于节日,或者喜庆日张贴的,有对联实物装饰是很美的情景。
中国民俗实用对联,伴随小孩,到大人,到老人,有小有老,从小到老,非常有怀旧,连续传承性,日子记忆性等等美好情景。
关于学习 积极向上的对联横批
4楼:柳上之际
1.5字 宁可没人格,
不可不及格。
2.7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3.9字 好好学习似海棉吸水,
天天向上如铁棒磨针。
4.11字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
好难找啊!会不会加分?
5楼:匿名用户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不需横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无止境
6楼:匿名用户
高一学生对学习积极向上的自创对联
学习对联不求人
7楼:匿名用户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
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
关于勤奋学习的对联带横批
8楼:再贱就再见
上联:窗间白发催愁境
下联:烛底苍头劝读书
上联:精神到处文章老
下联:学问深时意气平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联:世间唯有读书好
下联:天下无如吃饭难
中华传统文化之对联文化
9楼:匿名用户
对联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
对联的起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对联文化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习惯,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历史渊源-对联的起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创作方法及规则
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
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
对 仗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平 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结 构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能忍自安。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快快乐乐每一天下一句对联
10楼:余瑶晨
幸幸福福一辈子。
平平安安过一生。
11楼:匿名用户
出句:快快乐乐每一天;
对句:高高兴兴度百年。
出句:快快乐乐每一天;
对句:平平淡淡度百年。
自拟对联关于学习,节日的。
12楼:评论是非与黑白
上联;努力学习求进步
下联;刻苦钻研诸事成
上联;勤学苦练神不倦
下联;努力刻苦学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