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漫阅科技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起初,它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时被烧毁。
宪宗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
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华表承露盘上的小兽叫“犼”,头向南方,也叫“望君归”。西华表上有一处残缺,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天安门前的河为外金水河,河上共有七座汉白玉石桥。
当中一桥是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只能走最外侧的公生桥。
天安门有哪些历史?
2楼:漫阅科技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起初,它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时被烧毁。
宪宗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
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华表承露盘上的小兽叫“吼”,头向南方,也叫“望君归”。西华表上有一处残缺,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天安门前的河为外金水河,河上共有七座汉白玉石桥。
当中一桥是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只能走最外侧的公生桥。
3楼:dsdds乐园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形象之一,也是一种政治象征,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天安门日常都有武警驻守。
天安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两代王朝的城门,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天安门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
天安门的历史
4楼:匿名用户
天安门在中国的明朝、清朝两代是两代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
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千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
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集权的浩浩声势。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城楼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明、清五百年间,国家有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前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广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和集会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式均是国家领导人检阅仪仗队及游行队伍的场所。
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次修缮中**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
北京天安门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兴衰更迭?
5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
北京,唐称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定都北京后都要大兴土木,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也相继出现。
其中元代的元大都最早对天安门建筑产生了影响。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即汗位。公元1264年元世祖下令将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另辟新址。
这是一个很规整的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遗留的断断续续的土丘,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
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都城周长60里,南面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
元大都城墙四边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
当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被"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吸引,在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很多关于大都城的描述,使得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
元朝天安门尚未建造,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为明朝建造天安门奠定了基础。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后,将其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为消除前王朝的"王气",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迁都,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此外也便于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派遣臣子赶赴各地督促百姓采伐木材,烧造砖瓦,并向各地广征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永乐十八年(1420年)工程峻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布诏书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新建的北京城更加雄伟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凸"字形状。
内城是在元大都旧址上修建的,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的端门是仿照南京城的城门建造的。
宫城随之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承天门是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永乐十八年(1420年)刚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高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承天之门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的寓意,说明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所当然被万人尊敬。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遇雷击时不幸**,被毁坏,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从而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此后,明朝也有过修建工作,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于战火更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将其改名为"天安门"。后来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
1970年再次重修天安门,结果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北京天安门有多少年历史了
6楼:牙牙的弟弟
天安门始建于
1417年,到当前(2019年)已经602年的历史了。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
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是江苏吴县人蒯祥,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从金陵北迁时,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
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
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明天顺元年,承天门遭雷击**被焚毁;时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扩展资料:
天安门的结构形制: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
7米。1、城楼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
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
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
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
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
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
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2、城台
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两幅大型标语。
除了天安门北京城还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1楼 唉起床 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世界公园,园博园这些地方都是去北京游玩的好地方,每年都有很多的人去游玩。 除了天安门北京城还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2楼 讯程国旅 比较有名的古代建筑 故宫 颐和园 天坛 长城 恭王府 国子监 四合院等等。 比较有名的现代建筑 人民大会堂 鸟巢 水立方 电视塔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