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解释,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解释

2020-11-25 16:27:39 字数 5260 阅读 2398

1楼: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

“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

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

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

"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

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

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

2楼:匿名用户

1不亦乐乎

3温故而知新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见贤思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任重道远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楼:匿名用户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释义】: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词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词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词语】:默而识之

【注音】:mò ér shí zhī

【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词语】:学而不厌

【注音】:xué ér bù yàn

【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词语】:诲人不倦

【注音】: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词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注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词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注音】: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释义】:择:选择;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词语】:逝者如斯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释义】: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词语】:不舍昼夜

【注音】:bù shě zhòu yè

【释义】: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论语十则中的古今异义(要有古义和今意)1.温故而知新故

1楼 一名船夫 1 故。古义 过去的,以前的。 今义 意外的事情, 故障 原因, 缘故 有心, 故意 老,旧, 故乡 朋友 亲故 死亡 病故 。 2 君子。古义 地位高或人格高的人。 今义 这个似乎没有什么古今异义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称呼 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人的尊称。 3 已。古义 停止。 今义 ...